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復健科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快捷選單
icon網路掛號 icon看診進度 icon即時動態 衛教專區 icon服務諮詢 icon交通指南 icon健康檢查 icon常見問答 該看哪一科
:::復健科 > 教育訓練 > 住院醫師訓練計畫

住院醫師訓練計畫

引用 (9)
更新日期 2022/8/13 20:14:19
點閱 6993

一、訓練目標
本科訓練目的在於:培養以從事復健醫學為職志的專業醫師、培養復健醫學教學與研究人才、培育重視倫理道德、注重團隊合作以提供患者照顧之醫師。
對學生時代已稍具復健醫學之學識,畢業後仍有終生獻身於復健醫學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生,使其進一步瞭解引起生理殘障的各種急性及慢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情及預後,學習如何使用一般及各種特殊檢查來診斷及評估身心功能障礙,並且處方各種必要的治療措施,使其瞭解復健醫學各部門的工作概況,俾能充分運用各種協助,使病人達到復健的目的。
利用工作上之機會,學習如何指導資淺實習醫學生,利用參加各種教學討論會,學習學術發表之能力,以培養未來的教學人才,並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參與各種研究工作,以具備日後獨立研究的能力。
最後一年之總住院醫師訓練,在主任之指導下,從實際工作去學習醫療行政與領導統御的能力,使其成為未來復健醫學之專科醫師兼領導人才。

二、訓練師資
  1. 復健專科醫師8名、復健專科主治醫師共7名(均專任,含主任1名),特約主治醫師1名。
  2. 資深且具教學資格之物理治療師19名、職能治療師7名、語言治療師3名,共29名。
  3. 師生比例約為2:1。

三、訓練方式
復健科醫師專業訓練三年,另加第四年總住院醫師訓練一年。訓練過程參照復健專科醫師課程基準。在為期四年之住院醫師訓練中,共分為三個階段,前二年為一般復健醫師專業訓練,第三年為復健分科專業訓練,結業後能勝任復健專科醫師之工作,最後一年,為第四年總住院醫師訓練,目的在加強醫療行政、領導統御以及教學方面的訓練,完成總醫師訓練參加復健專科醫師考試。茲分述如下:
  1. 第一年:
為一般臨床訓練,除參加本部舉行之各種討論會,每週還有一至兩個下午跟隨主任或資深主治醫師在門診學習門診診療工作,這一年的主要重點在病房工作,可以較長期地觀察病人的復健過程,同時有較充分之時間與機會,認識參與復健工作的其他部門,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另外每月有讀書討論會與期刊討論會,以加強復健醫學各部門必備之專業知識,並參與及負責復健科病例討論會之報告,以早日融入復健專業之訓練。並接受一般醫學訓練,以具備一般醫學知識及技能。
  1. 第二年:
除了繼續病房工作外,同時亦必須參與神經傳導檢查工作,以熟習此項復健部常用的檢查。這一年訓練的特點還包括協助主治醫師處理各科的會診,以增進與復健相關各學科之知識,並促進與各科部間之相互了解與合作,期能更有效地推動傷殘復健工作。並開始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參與一般復健門診工作,以熟悉一般復健門診病患之診斷及處置。
  1. 第三年:
繼續病房工作,但負責床數減少。這一年之訓練著重於復健醫學有關特殊檢查及復健次專科之訓練,在主治醫師指導下,參與肌電圖檢查、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檢查、心肺功能檢查,或選擇復健專題如運動傷害、心肺復健、電學診斷等較正規之研究工作訓練。此外,除了繼續帶領實習醫學生作臨床實習外,還必須參與醫學系六年級臨床實習學生之教學,以訓練教學能力。
  1. 第四年:
即總住院醫師之訓練。在科主任之指導下,學習管理病房醫療工作,如何調派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學生在病房(包括值班)及門診工作,同時亦參與醫學系六年級及七年級實習學生的教學與成績考核,負責他科會診,主持出入院病例討論會,並且每週一次負責門診,以熟悉門診工作。此外,必須每週一次,單獨負責肌電圖檢查工作,至少四個月,每週一次負責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期能在訓練期滿時,更熟習於復健醫學重要的診斷工具。
 
 
四、訓練內容/課程
本科教學活動頻繁,包括病房床邊教學、讀書及期刊討論會及病例討論會;臨床技巧則包括門診訓練、住院患者照顧訓練、特殊檢查訓練及他科會診訓練。
訓練年 訓練項目(課程) 訓練時間 評核標準(方法) 備註
第1年
 
  1.ㄧ般復健科病例之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
2.熟習各種殘障有關的檢查與評估:
(1)關節活動度檢查(ROM)
(2)肌力檢查(MMT)
(3)偏癱之Brunnstrom分級評估
(4)日常生活活動(ADL)之評估
(5)異常步態之分析
(6)運動功能發展之評估
(7)語言障礙之評估
(8)吞嚥功能之評估
(9)膀胱功能之評估
(10)殘障鑑定
3.物理醫學(Physical Medicine)之基本理論與臨床應用。
4.瞭解復健醫學各部門之作業內容,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復健護理、心理諮商、義肢裝具、社會工作等部門。
5.認識殘障常用之義肢與裝具
6.學習復健處方
7.學習病歷記載
8.資訊技術
9.實證醫學
10.跨領域之醫療團隊合作理念
11.醫療品質促進之專門課程
全年 1.全程在復健科病房學習診療住院病人,六個月中至少照顧50例,其中至少包含25例出院病人。
2.期末應提出:
(1)照顧住院病人名冊,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歷號碼、診斷及指導主治醫師之簽章。
(2)至少25例病人之出院摘要,其中腦中風復健至少10例、腦傷或其他腦疾病復健至少5例、骨折、截肢或其他骨骼肌肉系統疾病復健至少3例、脊髓損傷或其他脊髓疾病復健至少2例。上述病例含照會住院個案接受復健治療病例。
三、期末評估考試。
完成第一年課程訓練者始可參加學會舉辦之期末評估考試。
 
 
第2年   1.一般醫學訓練
(1)病歷書寫
(2)影像判讀
(3)醫學倫理、醫療相關法規、醫療品質等
2.診療訓練
(1)病房
(2)門診:每週一次複診
3.核心訓練課程包括:
(1)綜合復健醫學
A.日常生活活動之評估
B.復健處方、殘障鑑定訓練
C.社會心理評估與復健
D.癌症復健及慢性緩和醫療訓練
(2)物理醫學
A.物理因子治療學應用及研發訓練
B.電療儀器操作訓練
(3)骨關節疾病復健
A.軟組織超音波診斷訓練
B.義肢裝具評估及處方
C.骨關節、軟組織局部注射訓練
(4)神經疾病復健
A.神經功能激發訓練
B.語言障礙訓練
C.吞嚥功能訓練
D.膀胱功能訓練
E.運動治療
F.神經肌電診斷訓練
(5)兒童身心障礙復健
A.兒童發展評估
(6)運動醫學及復健
A.步態分析與訓練
B.生物力學
C.運動生理學
D.運動傷害評估及治療
E.體適能檢測及分析
(7)心肺疾病復健
A.心肺生理學
B.心肺疾病診斷及功能評估
4.進修
相關科進修(骨科、神經科、兒科、麻醉科、神經外科、影像醫學科、精神科、內科、腫瘤科、老人醫學科)
5.學術研究訓練
(1)晨會及病例報告
(2)期刊討論報告、專題研討會
全年
 
 
 
 
 
6個月
3個月
全年
 
 
 
 
 
 
 
 
 
 
 
 
 
 
 
 
 
 
 
 
 
 
 
 
 
 
 
 
 
 
 
 
 
 
與第三年訓練課程合計至少2個月
 
全年
 
1.期末應提出照顧住院病人名冊,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歷號碼、診斷及指導主治醫師之簽章。
2.期末評估考試。
 
1.除期末提出病房診療記錄外,每六個月應向學會提交課程訓練之相關紀錄核備。
2.第二年及第三年之相關科進修合計至少兩個月,至多可選三科。
3.完成第二年課程訓練者始可參加學會舉辦之期末評估考試。
第3年   1.一般醫學訓練
(1)病歷書寫
(2)影像判讀
(3)醫學倫理、醫療相關法規、醫療品質等
2.診療訓練
(1)病房
(2)門診:每週一次複診
3.核心訓練課程包括:
(1)綜合復健醫學 (續)
A.日常生活活動之評估
B.復健處方、殘障鑑定訓練
C.社會心理評估與復健
D.癌症復健及慢性緩和醫療訓練
E.綜合老年復健醫學訓練
F.職能鑑定及職業復健指導訓練
(2)物理醫學 (續)
A.物理因子治療學應用及研發訓練
B.電療儀器操作訓練
(3)骨關節疾病復健 (續)
A.軟組織超音波診斷訓練
B.義肢裝具評估及處方
C.骨關節、軟組織局部注射訓練
(4)神經疾病復健 (續)
A.神經功能激發訓練
B.語言障礙訓練
C.吞嚥功能訓練
D.膀胱功能訓練
E.運動治療
F.神經肌電診斷訓練
(5)兒童身心障礙復健 (續)
A.綜合兒童復健訓練
(6)運動醫學及復健 (續)
A.步態分析與訓練
B.運動傷害評估及治療
C.體適能檢測及分析
(7)心肺疾病復健 (續)
A.心肺復健訓練
B.運動心電圖及肺功能檢測訓練
4.進修
相關科進修(骨科、神經科、兒科、麻醉科、神經外科、影像醫學科、精神科、內科、腫瘤科、老人醫學科)
5.學術研究訓練
(1)晨會及病例報告
(2)期刊討論報告
(3)參與臨床或基礎醫學研究
(4)參與跨院學術研討會
(5)論文發表(參加專科醫師考試必備條件)
(6)參與國內外醫學會
6.選修課程
(1)能量醫學評估及應用訓練
(2)傳統醫學及針灸科學探索及應用訓練
(3)肌肉切片檢查及病理判讀
(4)參與運動團隊、擔任隊醫訓練
(5)健身中心諮詢醫師訓練
(6)參與臨床藥理學試驗
全年
 
 
 
 
 
3個月
3個月
全年
 
 
 
 
 
 
 
 
 
 
 
 
 
 
 
 
 
 
 
 
 
 
 
 
 
 
 
 
 
 
 
 
 
 
 
與第二年訓練課程合計至少2個月
全年
1.期末應提出照顧住院病人名冊,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歷號碼、診斷及指導主治醫師之簽章。
2.期末評估考試。
 
1.除期末提出病房診療記錄外,每六個月應向學會提交課程訓練之相關紀錄核備。
2.第二年及第三年之相關科進修合計至少兩個月,至多可選三科。
3.完成第三年課程訓練者始可參加學會舉辦之期末評估考試。
第4年   1.一般醫學訓練
(1)病歷書寫
(2)影像判讀
(3)醫學倫理、醫療相關法規、醫療品質等
2.診療訓練
(1)病房:含他科照會
(2)門診:每週一次初診
3.核心訓練課程包括:
(1)綜合復健醫學 (續)
A.日常生活活動之評估
B.復健處方、殘障鑑定訓練
C.社會心理評估與復健
D.癌症復健及慢性緩和醫療訓練
E.綜合老年復健醫學訓練
F.職能鑑定及職業復健指導訓練
(2)物理醫學 (續)
A.物理因子治療學應用及研發訓練
B.電療儀器操作訓練
(3)骨關節疾病復健 (續)
A.軟組織超音波診斷訓練
B.義肢裝具評估及處方
C.骨關節、軟組織局部注射訓練
(4)神經疾病復健(續)
A.神經功能激發訓練
B.語言障礙訓練
C.吞嚥功能訓練
D.膀胱功能訓練
E.運動治療
F.神經肌電診斷訓練
(5)兒童身心障礙復健 (續)
A.綜合兒童復健訓練
(6)運動醫學及復健 (續)
A.步態分析與訓練
B.運動傷害評估及治療
C.體適能檢測及分析
(7)心肺疾病復健 (續)
A.心肺復健訓練
B.運動心電圖及肺功能檢測訓練
4.教學及行政總醫師訓練
5.學術研究訓練
(1)晨會及病例報告
(2)期刊討論報告
(3)參與臨床或基礎醫學研究
(4)參與跨院學術研討會
(5)論文發表(參加專科醫師考試必備條件)
(6)參與國內外醫學會
6.選修課程
(1)能量醫學評估及應用訓練
(2)傳統醫學及針灸科學探索及應用訓練
(3)肌肉切片檢查及病理判讀
(4)參與運動團隊、擔任隊醫訓練
(5)健身中心諮詢醫師訓練
(6)參與臨床藥理學試驗
全年
 
 
 
 
 
3個月
3個月
全年
期末專科醫師考試。 第二、三、四年住院醫師期,綜合加計,神經肌電診斷訓練至少六個月;軟組織超音波診斷訓練至少四個月;膀胱功能檢查訓練至少二個月;兒童復健訓練至少四個月;老年復健訓練至少四個月
;心肺疾病復健訓練至少四個月;運動傷害處理之訓練至少四個月。


五、教學資源
  1. 病房:以本院第一醫療大樓72病房與83病房為主,以及其他病房急會診病人
  2. 復健科會議室:出入院討論會、讀書會及期刊討論會等相關教學活動使用。
  3. 職能治療區:復健團隊個案討論會、照會個案討論會。
  4. 門診教學:第一醫療大樓1樓,每日3診,每月三次教學門診。
  5. 檢查室:電學診斷檢查、運動心肺功能檢查、骨骼肌肉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室。

六、考評與回饋
  1. 為評估住院醫師教學成效,採用多面向的評量方式:
    1. 360°多面項考核總表:每半年評核一次,由指導醫師、同儕、護理人員及科內其他工作同仁共同評核受訓住院醫師「六大行醫能力」,除了由導師審閱簽名外,並將評核意見雙向回饋給學員,由學員存檔於個人之學習護照中。
    2. DOPS:當遇到適合的案例時會先請住院醫師自行提出,再由指導醫師或總醫師逐項評量。並將評核意見雙向回饋給學員,由學員存檔於個人之學習護照中。
    3. Mini-CEX:定期由主治醫師為住院醫師實行mini-CEX測驗,針對住院醫師在處理病人的各面向之表現予以評分並回饋。
    4. 定期舉行測試:每年參與由復健醫學會舉辦之復健科專科醫師甄審模擬考,驗收一年來學習的情形。
    5. 個案討論(Case-Based Discussion)
         於晨會時安排每月一次臨床病例討論(Case-based Discussion):主治醫師選擇具有教育意義與臨床討論價值之個案,由負責照顧該患者的住院醫師負責報告病人病史,目前情況與復健訓練之目標,藉由整合醫療團隊成員參與討論的過程,使住院醫師從中習得珍貴經驗。
  2. 為瞭解住院醫師教學訓練情形,復健科設有通暢且多元的回饋機制:
    1. 教學滿意度調查:每堂訓練課程結束後,均以問卷方式調查受訓住院醫師針對各課程之內容、時間、講員及設備等上課方式之意見,每季分別加以統計,若有滿意度較低者則提出檢討,研擬改善方案。
    2. 每位學員也會定期於學習護照上表達其受訓心得與建議,學員本人亦可直接或由指導醫師利用科內會議時間,提出建議,以針對各項意見提出檢討改善。
  3. 對訓練成果不佳之住院醫師,提供輔導與補強訓練。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