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部 > 教育訓練 > 教學活動 > 醫事放射實習學生教學課程
實務操作教學
引用 (6)




一般攝影組作業與成員散佈於各區域,第一醫療大樓1樓(住院檢查)、門診大樓B1、急診大樓1樓、第二醫療大樓1樓(住院及婦、兒科門診)。
訓練目的
一般X光攝影技術為診斷攝影檢查之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獨立操作X光攝影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病患照射部位,正確使用X光曝光參數及相關攝影輔助工具,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訓練目的
一般X光攝影技術為診斷攝影檢查之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獨立操作X光攝影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病患照射部位,正確使用X光曝光參數及相關攝影輔助工具,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 訓練實習學生可獨立操作電腦放射線攝影設備、直接式數位X光攝影儀。
- 訓練學生可獨立執行一般胸部X光攝影、腹部X光攝影、頭部X光攝影、脊椎X光攝影、四肢X光攝影等檢查。

特殊攝影方式:本部採用數位化透視X光機(DSI)。及藉由不同種類之對比劑在人體中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及其他體內各腔室顯影檢查。
特殊攝影為一診療性類似手術般之具侵犯性X光檢查,本身具有一些危險性,且為團隊性之工作,必須要大家(醫生,放射師,護士)通力合作,才能得到良好之診療效果。
訓練目的
特殊攝影技術為診療性放射線學檢查之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瞭解數位化透視X光機及影像後處理系統(工作站)等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之解剖部位,正確使用透視X光機取像參數及相關攝影之輔助工具,以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特殊攝影為一診療性類似手術般之具侵犯性X光檢查,本身具有一些危險性,且為團隊性之工作,必須要大家(醫生,放射師,護士)通力合作,才能得到良好之診療效果。
訓練目的
特殊攝影技術為診療性放射線學檢查之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瞭解數位化透視X光機及影像後處理系統(工作站)等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之解剖部位,正確使用透視X光機取像參數及相關攝影之輔助工具,以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 透過本教學課程,讓UGY學生了解透視攝影在放射線部所扮演的角色。
- 訓練學生在醫事放射師指導監督下獨立執行IVP攝影檢查。
- 安全第一,品質與效率並重,遵照作業手冊之規定執行各項檢查。
- 充份瞭解機器各種按鍵功能,並熟悉相關配件,電腦化作業流程、影像處理、傳輸和故障之排除等。
- 瞭解檢查過程之每一細節,都應十分熟悉,以利能熟練搭配醫師。例如置管引流從穿刺開始,至放入導線、導管及將導管置入所要檢查之部位為止。
- 因檢查過程為一類似手術性之檢查,所以要有無菌之觀念,如消毒、無菌單之準備、手術衣之穿著、手術盤之準備、病人位置定位,均須在無菌下操作。
- 熟悉各個檢查部位之解剖關係,使定位能精確,防護能週全,影像品質能提昇,兼具有醫學藝術的價值。
- 瞭解對比劑使用的基本概念與步驟及過敏處理方式。
- 檢查前或每次照相前,與病人充份溝通,並解釋檢查過程及內容,使其能充份配合。不能合作之病人,則考慮請麻醉科會診,幫忙麻醉或給予固定。
- 數位化透視X光機(DSI)之作業情況:
- 數位透視X光機附加一部電腦系統,以處理整個影像之傳輸。
- DSI攝影條件,決定於最後一次透視的II系統所測得條件為準,所以透視影像是否清晰,影響DSI照相影像好壞至鉅,故欲得到良好影像,必須充分利用機器附加之金屬濾片或自己準備之人工filter 置於較薄之組織上,以彌補其X光均勻度,使透視影像清晰可見則所取得之DSI像亦必相當理想。
- 熟悉電腦鍵盤之功能及操作程序。
- 一切作業流程,請參照作業手冊。

急診X光室之作業大致上為一般X光攝影,看似簡單,但其實隱藏著相當大的危險,在此工作之醫事放射學生,必須相當謹慎執行檢查。當病患符合急診條件(不論是生理或心理因素),而送至急診X光室做檢查時,大多數病患由於行動不便甚或無法動彈,而不能配合常規檢查所須之角度或姿勢,在此情況下,就必須靠專業判斷、機智與耐心,來完成所須的檢查項目。
急診一般X光攝影主要為常規之攝影檢查,但因急診攝影檢查之反應能力訓練仍為實習之重點,因此以急診X光攝影實習訓練為一般X光攝影技術之輔助訓練。
訓練目的
在醫事放射師指導監督下獨立操作急診各類儀器,快、準、穩完成各項醫師醫囑要求。
急診X光檢查注意事項
急診一般X光攝影主要為常規之攝影檢查,但因急診攝影檢查之反應能力訓練仍為實習之重點,因此以急診X光攝影實習訓練為一般X光攝影技術之輔助訓練。
訓練目的
- 當醫事放射學生遇到病情嚴重又很虛弱的病人或嚴重外傷的病人,在不影響病人安全下,如何利用現有儀器與相關附屬設備完成醫師醫囑要求。
- 針對病房、急診重症病患或恢復室麻醉未退患者,實施移動型X光攝影。
在醫事放射師指導監督下獨立操作急診各類儀器,快、準、穩完成各項醫師醫囑要求。
急診X光檢查注意事項
- 遵照作業手冊之規定執行各項檢查。
- 確認病人的資料,與病患相符。並瞭解病人當時情況或傷勢是否嚴重。
- 執行前先與病人或其家屬說明,檢查狀況,請求儘量配合。
- 儘可能維持與一般常規攝影相同的技術要求。
- 若病況允許搬動,則儘量移到檢查台做檢查,但須小心骨折部位之固定。
- 若病況不許可移動,或搬動時,儘量利用週邊附屬工具來配合,例如利用grid,球管打角度,水平攝影或反向攝影等。
- 非經許可不可將頸圈、夾板、石膏或繃帶去除。
- 時時注意病人的狀況,若有惡化,馬上停止執行檢查,立刻告知急診室醫生請求支援或將病人暫時送回急診室,等病況穩定再繼續執行未完之檢查。
- 以最快的速度執行檢查,讓病人能儘快回到急診室,以免病情惡化。
- 和善的態度,適度的關懷,耐心與平靜沈著的執行檢查,是避免衝突的一大法寶。

血管攝影方式:現在都採用數位化減贅血管攝影(DSA)。血管攝影為一類似手術般之侵犯性X光檢查,本身具有一些危險性,且為團隊性之工作,必須要大家(醫生,放射師,護士)通力合作,才能得到良好之診斷效果。
訓練目的
血管攝影技術為診療性放射線學檢查之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瞭解血管攝影儀及影像後處理系統(工作站)等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之解剖部位,正確使用X光取像參數及相關攝影之輔助工具,以完成攝影檢查。
血管攝影訓練守則
訓練目的
血管攝影技術為診療性放射線學檢查之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瞭解血管攝影儀及影像後處理系統(工作站)等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之解剖部位,正確使用X光取像參數及相關攝影之輔助工具,以完成攝影檢查。
血管攝影訓練守則
- 安全第一,品質與效率並重,為首要注意者。
- 充份瞭解機器各種按鍵功能,並熟悉相關配件,如注射器注射速率、總量及其機械功能、電腦化作業流程、影像處理、傳輸和故障之排除等。
- 瞭解檢查過程之每一細節,舉凡從穿刺開始,至放入導管及將導管置入所要檢查之血管為止,都應瞭如指掌。
- 因檢查過程為一類似手術性之檢查,所以要有無菌之觀念,如消毒、無菌單之準備、手術衣之穿著、手術盤之準備、病人位置定位,均須在無菌下操作。
- 熟悉各個檢查部位之解剖關係,使定位能精確,防護能週全,影像品質能提昇,兼具有醫學藝術的價值。
- 條件之訂定,依受檢病人體型大小、年紀、胖瘦、組織密度及厚薄,更須注意曝光速度造成之曝光時間限制,例如每秒曝光三次之速度,則曝光時間不能超過0.1秒。此可參照廠商提供之曝光時間限制表。
- 每一次照相前,對所要照相之血管所須藥量與速率,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遵從其指示,以避免造成過量注射之危險。
- 因應各個部位血流速度及檢查之需要,慎選「曝光參數」,並徵求醫師之同意,或遵從醫師之要求。
- 檢查前或每次照相前,與病人充份溝通,並解釋檢查過程及內容,使其能充份配合。不能合作之病人,則考慮請麻醉科會診,幫忙麻醉或給予固定,Mask image可考慮多照一些。
- 曝光前做好每一步驟,如定好位置、導管與注射器連線、對比劑速率與總量選定在準備(ready)狀態,X光機Advantx consol 和DLX 是否連線,病人資料是否與被照相者相符?
- 一切準備就緒,即開始執行血管攝影曝光任務。
- 數位減贅血管攝影(DSA)之作業情況:
- 數位減贅血管攝影機附加一部電腦系統,以處理整個影像之傳輸。
- DSA攝影條件,決定於最後一次透視的II系統所測得條件為準,所以透視影像是否清晰,影響DSA照相影像好壞至鉅,故欲得到良好影像,必須充分利用機器附加之金屬濾片或自己準備之人工filter 置於較薄之組織上,以彌補其X光均勻度,使透視影像清晰可見則所取得之DSA影像亦必相當理想。
- 熟悉電腦鍵盤之功能及操作程序。
- 一切作業流程,請參照作業手冊。

訓練目的
超音波檢查的準確性完全依賴在檢查者的技術,而良好的技術必須要有正確的解剖知識與病理概念;因此超音波掃描之訓練著重在超音波影像所呈現出解剖構造之認識與基本之掃描技術,希望能幫助實習生於日後就業時,更能迅速銜接超音波的工作。
訓練目標
超音波技術訓練守則
超音波檢查的準確性完全依賴在檢查者的技術,而良好的技術必須要有正確的解剖知識與病理概念;因此超音波掃描之訓練著重在超音波影像所呈現出解剖構造之認識與基本之掃描技術,希望能幫助實習生於日後就業時,更能迅速銜接超音波的工作。
訓練目標
- 超音波檢查中最大宗者為腹部超音波檢查,因此希望到此實習之學生,能清楚指出腹部超音波影像上之相關解剖位置。
- 正確操作超音波儀器,並將腹部超音波檢查所需要檢查之器官,做清楚的掃描。
超音波技術訓練守則
- 明瞭超音波影像形成之原理及超音波假影的表徵與影像上的應用。
- 瞭解檢查申請單之目的,以便操作時更能駕輕就熟,俾使診斷率提高。
- 熟記超音波之解剖相關位置,瞭解病兆的超音波影像特徵並且做出明確之定位或標記以利臨床之診斷治療。
- 操作過程中,若遇技術上之困難,應請求支援,以利工作之進行。
- 多與醫師討論研究,以增進檢查技術、提高品質,更符合檢查之目的與要求。
- 配合各種檢查部位及目的,做好準備事項,慎選探頭頻率
- 吸收新的超音波資訊與技術,以配合現代醫療科技之應用。
- 注重與病患的溝通技巧與隱私,及超音波設備的基本維護。
- 操作程序遵照作業手冊。

訓練目的
乳房攝影位於第一醫療大樓地下二樓高階影像中心第二攝影室。本技術為診斷乳房疾病之檢查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瞭解如何操作數位式乳房攝影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內容瞭解檢查的目的,正確使用X光曝光參數及相關攝影輔助工具,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訓練實習學生可瞭解如何操作數位式乳房攝影設備及擺位的技巧。
乳房攝影檢查注意事項

乳房攝影位於第一醫療大樓地下二樓高階影像中心第二攝影室。本技術為診斷乳房疾病之檢查基礎技能,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瞭解如何操作數位式乳房攝影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內容瞭解檢查的目的,正確使用X光曝光參數及相關攝影輔助工具,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訓練實習學生可瞭解如何操作數位式乳房攝影設備及擺位的技巧。
乳房攝影檢查注意事項
- 瞭解乳房之組織結構,乳房由腺體、脂肪及肌肉共同組成,檢查前先瞭解其診斷及病灶可能所在。
- 確認病患身份並確定受檢者末懷孕。
- 向患者簡介檢查內容及方法,並說明檢查時須壓迫之用意,並可能造成疼痛,請求配合與忍耐。
- 一般乳房攝影,大多兩邊都照,頭腳面及斜側面共四張,以利診斷時對照用。必要時增加不同斜度位置,放大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 經由壓迫使乳房厚度均勻,同時皮膚亦不會有皺摺,影像品質較佳。
- 乳頭不能與乳房重疊。
- 身體須緊貼片匣固定架。
- 整個乳房必須拉出,平均地全部涵蓋在片子裡。
- 貼好記號標誌。
- 請病人務必閉好氣不要動,避免影像糢糊影響診斷。
- 病患檢查時隱私權保護。



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位於第一醫療大樓地下二樓高階影像中心第一攝影室。主要是為患者檢測其骨質密度流失的程度。儀器操作簡便準確度高,易學易懂。
訓練目的
骨質密度測量技術為診斷患者骨質流失程度,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獨立操作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病患照射部位之量測,正確使用儀器及相關攝影輔助工具,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訓練目的
骨質密度測量技術為診斷患者骨質流失程度,本課程主要訓練實習學生能獨立操作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相關設備,並訓練實習學生能透過檢查醫囑單病歷內容及受檢病患照射部位之量測,正確使用儀器及相關攝影輔助工具,完成攝影檢查。
訓練目標
- 訓練實習學生可操作骨質密度掃描設備及受撿時正確擺位。
- 訓練學生瞭解檢查的目的及影像判讀。



訓練目的
電腦斷層檢查為醫事放射師執業時必備之特殊攝影技能,本實習課程讓實習學生能獲取各種部位檢查之經驗並能與學校課程銜接與映證。
訓練目標
電腦斷層檢查為醫事放射師執業時必備之特殊攝影技能,本實習課程讓實習學生能獲取各種部位檢查之經驗並能與學校課程銜接與映證。
訓練目標
- 檢查作業流程。
- 常規檢查與儀器操作。
- 診斷用電腦斷層掃描儀曝露品質保證。
- 影像後處理技術。
- 解剖部位學習。
- 電腦斷層參數與專有名詞。
- 電腦斷層導引切片、導引射頻燒融技術。
- 實習期間須完成台中榮總放射線部UGY電腦斷層學習項目清單所列項目。
- 學習項目、學習方式、學習評估、參考資料如附件台中榮總放射線部電腦斷層實習生UGY訓練計劃實施。
- 明瞭機器各組件之用途及使用方法。
- 熟悉CT之構造及其原理。
- 瞭解各檢查部位之解剖關係位置。
- 在臨床老師指導下依照醫師與醫囑審核系統指示,決定掃描部位、方法及是否使用對比劑,執行檢查。
- 瞭解各檢查申請單申請之意義、目的及做法。
- 檢查前須向病人充份解釋,使其明瞭檢查流程,消除不安及恐懼感,以達配合之目的。
- 檢查過程中,隨時注意病人之變化,緊急時應停止檢查,請求支援及急救。
- 實習訓練期間與工作人員間須有良好的協調與配合,使病人檢查流程順利以提高效率。
- 其它一切作業程序遵照作業手冊。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是醫學影像中,繼電腦斷層攝影(CT)後,另一突破性之高科技醫學造影技術。它的發展可說是集物理、化學和各基礎科學之精華結合而成。其基本原理與X光等造影技術全然不同,但在醫療診所應用上則更精確和穩定。又由於儀器構造複雜,軟硬體之多且廣,所以要成為一位良好的MRI放射師,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之訓練和教育方能達成。
訓練目的
將學生於學校所學的磁振造影技術學之理論,轉換為實務操作之訓練,讓學生將自己所學透過實習過程印證於臨床上,以其實務臨床技術之傳承。
訓練目標
實習學生必須於磁振造影實習期間(2週)內,達成磁振造影主要例行檢查項目之基本操作訓練,包括:頭部、頸椎、腰椎…等。同時能正確辨識T1WI、T2WI、PDWI等不同影像。
磁振造影訓練注意事項
訓練目的
將學生於學校所學的磁振造影技術學之理論,轉換為實務操作之訓練,讓學生將自己所學透過實習過程印證於臨床上,以其實務臨床技術之傳承。
訓練目標
實習學生必須於磁振造影實習期間(2週)內,達成磁振造影主要例行檢查項目之基本操作訓練,包括:頭部、頸椎、腰椎…等。同時能正確辨識T1WI、T2WI、PDWI等不同影像。
磁振造影訓練注意事項
- 需具備充份之MRI基本知識與理論。
- 熟悉各組件配備之用途及使用方法。
- 瞭解各檢查部位之解剖關係位置。
- 瞭解各檢查申請單申請之意義、目的及做法。
- 裝有心臟支架、心臟節律器(Pacemaker)、人工心臟瓣膜、外科動脈瘤金屬夾(surgical clips)者、神經刺激器等金屬植入物之病人,須經醫師確認安全無虞後才可進入掃瞄室,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 置於病人身上之固定磁性金屬,常會干擾磁場之均勻度,以致無法檢查。
- 其他非磁性金屬可以有條件進入接受檢查,即不在檢查部位上之非磁性金屬,得做檢查。例如非磁性金屬假牙,得做腦部、頸部,但不得做舌頭或硬顎之部位。
- 檢查前向病人充份解釋,使其明瞭檢查流程如檢查時間稍長,請務必合作不可移動,檢查時會有敲擊噪音,請勿害怕,掃描時保持均勻呼吸。
- 無法合作之病人,請求給予鎮靜劑以便配合掃描。檢查過程中,隨時注意病人之變化,緊急時立即停止檢查請求醫師支援,並施予急救術。
- 檢查時,隨時注意機器狀況及病人安全。
- 注意對比度(Contrast),明亮(Brightness)值之設定,以維良好影像品質。
- 良好的協調與配合,可以使檢查流程順利,提高效率。
- 依照醫師指示,決定掃描部位,選用合適脈序,及是否使用對比劑。
- 具備簡單維修及排除故障之能力。
- 其它一切作業程序遵照作業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