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節重建科
(一) 關節重建科手任科主任唐國民於2017年12月底退休後,第二任的關節重建科主任曾崇育於2018年08月01日正式接任為本部關節科主任,將繼續推行微創全人工膝及髖關節置換手術,目前傷口平均約10公分,術後恢復迅速,病患相當滿意,並持績推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國際醫療,發展困難度高之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及研究。
(二) 本科繼續及發展行銷ROSA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手術,造福中部民眾。ROSA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結合病患客製化的術前計畫,能協助骨科醫師準確地磨除及置換部分膝關節,更準確的人工關節放置,同時保留更多健康骨本及完整韌帶,病患可在術後擁有更自然的膝蓋運動,復原時間快。
(三) 積極發展關節再置換手術。自關節置換手術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許多以前裝置的人工關節都已磨損鬆動,需要接受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另外目前因人口老化,需要關節再置換的病患會陸續出現。為因應此一需求,本科應積極派人研習及發展此一手術技巧,再配合目前本院已有良好的骨銀行設備,想必能再創新局。
(四) 關節重建手術因國內人口的老化及高齡人口的增加,身體各部位的關節退化及機能受損案例也會越來越多,也因高齡伴隨而來的肌少症及骨鬆議題會讓臨床治療上變得更多更困難,本科未來需要在這方面研究學習相關的新醫療知識及技術,以期能夠提供及服務更多的高齡病患的臨床照護及治療服務。
(五) 曾崇育科主任於2018年8月接任本部關節重建科主任後,積極參與相關學會的活動及學術研討會,未來會更積極參與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活動,並期望新科主任能夠在前任李土生部長、骨科黃揆洲部長及第一任唐國民主任努力耕耘下所建立的關節重建科下,能夠承先啟後繼續科務的事務、醫療服務及手術技術的創新上有更上一層樓的表現,並在教學研究及論文發表上有更進一步的表現與結果。
(六) 本部關節重建科全體醫師,積極參與相關學會的活動及學術研討會,曾崇育主任順利當選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的第14屆、15屆、16屆及17屆理事,未來會更積極參與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活動,並期望在科內同仁耕耘下所建立的關節重建科下,能夠承先啟後繼續科務的事務、醫療服務及手術技術的創新上有更上一層樓的表現,並在教學研究及論文發表上有更進一步的表現與結果。
二、 脊椎外科
(一) 發展規劃
1.本部脊椎外科已連續多年舉辦脊椎手術大體實作研習營,2024 年8月31日舉辦第八屆研習營。本研習營不僅頗受好評,更累積許多寶貴經驗。本科已於2023 年與AO SPINE 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個AO脊椎教育訓練中心。未來除仍將定期舉辦大體實作研習營之外,也將規劃一系列脊椎手術教育訓練,並舉辦國際脊椎訓練課程,接受國內外脊椎外科醫師前來本訓練中心進修。教育主題聚焦於本科之專長與特色醫療:
(1)前位腹式微創手術(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n, OLIF)
(2)脊椎畸形截骨矯正手術
(3)內視鏡脊椎手術
(4)機械手臂(Mazor X Stealth Edition)脊椎手術
2.以機械手臂執行微創腹式脊椎矯正手術,為一較複雜之手術,本科將持續全力發展,未來方向如下:
(1)發展單一側躺姿勢微創腹式脊椎矯正手術。微創腹式脊椎矯正手術可提供更好的錐體穩定度,減少脊椎骨及背肌的傷害,減少病人術後臥床時間,並加速術後復原。唯標準之腹式脊椎手術須於側躺姿勢植入椎體間支撐架,再轉換至趴臥姿勢植入椎弓根釘,其過程較耗時。單一側躺姿勢脊椎手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初步結果顯示臨床結果與標準腹式脊椎手術相當,搭配機械手臂輔助可進一步提升精準度。本創新術式一方面造福病人,另方面也藉由發表研究論文,提升本院學術地位。
(2)本部自 2018 年引進雷納生機械手臂(Mazor Renaissance System),多年來成效卓著,應用於嚴重脊椎畸形、駝背、側彎、退化、與翻修手術,病人數將近五百位,植入超過一萬支各式骨釘、椎籠等植體。本系統歷經原廠持續研發,已推出最新一代之設備(Mazor X Stealth Edition System, Mazor X SE)。新設備具有手術過程簡化、手術時間更短,植釘精準度更高。本部於2024/2/6 機測試完成。原廠工程師於2024/3/4~2024/3/7 至本院執行團隊成員(醫師及護理師)現地訓練,並於2024/3/6 順利完成全台灣第一例脊椎手術。本院為全國第一家引進此設備之醫院,除奠定本院為全國機械手臂脊椎手術之先驅之外,必能進一步造福廣大民眾,並提升本院學術地位。
(3)加強與民眾、基層互動定期舉辦病友會,並至社區舉辦脊椎健康講座。這些活動不僅可讓民眾更深入了解台中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的進步與成就,更是本院善盡社會責任的重要作為之一。脊椎外科於2024/8/3 舉辦脊椎疾病病友會,不僅參與踴躍,現場氣氛熱絡,讓民眾充分認識脊椎保健與手術之最新觀念。已於2025/3月配合家庭醫學科舉辦社區講座,由林育賢醫師與曾聖傑醫師主講。另預計於2025/8 舉辦脊椎疾病病友會。
(二) 人才培育計畫
未來將繼續選派年輕主治醫師出國進修,學習新知識與手術技巧。
1. 曾聖傑醫師於 2023年與2024年完成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全脊椎腫瘤切除手術進修計畫;並於2024/6~2024/9 至澳洲進修脊椎畸形矯正手術,順利完成,未來將積極投入脊椎腫瘤與脊椎畸形相關研究與手術。
2. 吳蘊哲醫師已於 2023年完成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全脊椎腫瘤切除手術進修計畫。目前積極投入脊椎腫瘤相關研究與手術。
3. 林育賢醫師已於 2023年與2024年完成亞東醫院骨科及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之脊椎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及內視鏡脊椎融合手術進修計畫。目前積極投入脊椎內視鏡相關研究與手術。
三、 骨折創傷科
(一) 人才培訓
1.培育骨折創傷科年輕主治醫師,投入複雜及困難的骨折處置及重建手術,派至國外研習相關的主題及中長期進修。
2.嚴重骨盆及高齡髖部脆弱性骨折術後的照顧不佳常會導致病人失能甚至合併高致死率,造成照顧家庭的負擔,這些高齡者的脆弱性骨折治療是必須重視的議題。
3.鼓勵年輕主治醫師參加骨科國際會議,專注骨折創傷領域的再生醫學研究,例如有關創傷後骨癒合/軟骨細胞生成、3D 列印技術或是幹細胞治療技術在骨折創傷領域的應用。
(二) 研究發展
1. 本部骨折創傷科持續與高齡醫學,麻醉科,復健科共同進行高齡髖關節骨折整合治療團隊計劃,蒐集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2. 計劃運用機器學習診斷跟骨骨折(Calcaneal fracture),蒐集跟骨骨折相關影像資訊(包括X-ray,CT scan),以卷積神經網絡訓練(CNN)模組,分析相關影像資料,並驗證其診斷率及準確性,在學會或國際期刊發表結果。
3. 利用「3D列印」技術來協助骨頭不規則缺損或是骨折不癒合的骨移植規劃。另外也可以協助截骨導引板設計來治療癒合不良變形的骨折。
4. 開發術後肢體活動或是負重的IMU偵測系統,結合智慧聯網(AIoT) ,即時偵測骨折創傷後居家復健治療成效及醫囑的執行率,提升病人術後的恢復及安全性。
(三) 現有特色與優勢
1. 多重創傷,骨盆髖臼骨折,以及關節內骨折等困難病例之治療能力為全國之指標醫院。
2. 脆弱性骨折病患之整體醫療,在高齡醫學科共同合作照顧下,已建構標準作業模式,可以降低住院天數與併發症,目前已是整合照護高齡骨折病患之醫學中心之一。
3.大量骨折創傷案例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其累積的影像資料為珍貴的資產,在臨床資訊中心的協助下,若能結合其他臨床的共病症資料,必能創造出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另外,也可以運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來開發協助臨床診斷的平台及系統。
4.本院急診接受中部地區各級醫院及診所的轉介,包括多重創傷,骨盆髖臼骨折,以及關節內骨折等困難病例,病患的創傷複雜度居台灣之冠,未來須落實分級醫療,跟各級醫療機構良性合作,與基層院所建立雙向轉診及交流。
(四) 未來展望
1. 與高齡醫學合作照料老人骨折之合作模式,繼續擴展,加入復健科、精神科、以及疼痛科共同合作,短期內依據死亡率、生活品質(EQ-5D)等指標爭取SNQ認證,長期目標成立老人骨折中心,藉由整合治療之成效,成為全球之指標醫院。
2. 經由骨折科團隊合作,將多重創傷,複雜形關節內骨折,骨盆及髖臼骨折之現有成果往上提升,成為全國之指標甚至訓練中心。
四、 骨病科
(一) 骨腫瘤肢體保留手術:骨腫瘤肢體保留手術在骨腫瘤領域是世界發展趨勢,在國外已行之多年,目的是為了在不影響腫瘤存活率的前提下,提供病患較好的術後活動能力,國內發展以北榮最積極且最進步,目前中部地區僅本院有在施行,是本院在該領域領先中部其它醫院之關鍵發展方向。本部骨病科在該手術技術已在中部居領先地位,唯中國附醫及其它醫院仍積極發展中,林育民主任積極與重建整型外科及心臟血管中心進行骨腫瘤大範圍切除後之進階軟組織重建手術技術之發展,結合本院強大之放射腫瘤科及血液腫瘤科,以繼續維持本院在該領域之領先地位。
(二) 薦尾椎骨腫瘤切除手術:薦尾椎骨腫瘤除手術目前仍屬相對較複雜的手術,骨病科陳昆輝主任目前積極發展該領域之相關手術技術發展。
(三) 骨病科和胸腔內科、泌尿外科、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合作施行惡性腫瘤脊椎轉移之全脊椎及部份脊椎切除及重建手術,有效改進病患生活品質及減少腫瘤局部復發率。
(四)骨病科在陳昆輝部主任積極投入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研究,和宏碁智醫研發「智骨篩-以胸部X 光預測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患者」,並取得衛福部人工智慧醫材及取得衛福部三大AI 中心之AI 影響性評估中心第一期計畫。
(五) 微感知科技之臨床應用:因應 IMU 之普及應用該技術並結合臨床應用是異業結合的一個絕佳組合。本部時任骨病科陳昆輝主任與陽明交大合作,應用微感知科技之技術,應用於人工膝關節手術及脊椎駝背畸型矯正手術患者術後之客觀且精準之關節活動範圍量測,並計劃推廣至居家跌倒偵測及居家活動監測之研究。
五、 運動醫學科
「臺中榮民總醫院運動醫學科」具強大之競爭力,且由於醫療水準高,品質優良及服務熱忱,在中部地區享有口碑。這個具有專業化、組織化的醫療團隊能進一步帶給全國民眾及運動傷害病患十全十美的醫療照顧。不僅平時可以提供民眾最佳的預防醫療常識,增進民眾的身心健康,減少運動傷害頻率外;對於因運動或外傷所引起之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病患,更可立即提供最迅速與最完善的治療,使其早日康復,提昇生活品質。本院於2013年11月1日骨科部成立運動醫學科。
(一) 業務概況:
1. 特色微創關節鏡手術:
破裂肩旋轉肌腱的修補,肩峰下骨刺的切除,肩關節習慣性脫臼的肩盂修補,二頭肌腱接骨處撕裂的縫合,都可以完全使用關節鏡手術來完成。不但住院時間短,疼痛減少,恢復時間也大為縮短。
膝關節十字韌帶的重建及半月軟骨的縫合或部分切除,使用關節鏡手術目前已經成為標準的手術步驟。
對於髖關節內常見的疾病,如關節炎、關節緣軟骨破裂、軟骨增生等問題,髖關節鏡是最有效的診斷工具與手術方法,在國外已發展十餘年,而在國內仍屬於未發展的領域。本科已預備逐年添購新式設備,積極發展。
2. 關節復位、骨折固定手術以關節鏡輔助進行:
肩峰鎖骨關節脫位及骨折固定手術以關節鏡輔助進行關節復位,傷口小、疼痛少,恢復期也縮短。
目前已完成醫學中心首例使用關節鏡輔助進行肩峰鎖骨關節脫位固定手術。並且病例數已逐漸積中。
3. 特色「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
肩旋轉肌腱破裂可藉由微創手術縫合修補,但肌腱巨大破裂、重複修補無效或藥物等保守治療失效,或肩關節粉碎性骨折或嚴重脫位時,需考慮接受肩關節置換術,以金屬人工關節替代已損壞的關節。本部最近引入「反置式人工肩關節」,手術分別將球狀的金屬關節置於肩胛骨,以及將凹槽狀的金屬關節部份置於肱骨,利用槓桿原理提升肩膀肌肉拉力,替代已損壞的肌腱,恢復手臂活動能力,也可減低人工關節與附近骨骼接觸,避免磨蝕。「反置式人工肩關節」已被普遍証實可有效幫助患者恢復肩關節的活動能力。
目前完成首例,並已積極增加病例數。
4. 成立關節鏡技能訓練室:
自西元1918年開創關節鏡手術以來,有關於關節鏡手術之技巧與應用日進千里,關節鏡手術已從早期單純為診斷工具,發展成具有治療及重建的價值,目前不僅應用四肢較大的關節如肩、肘、髖及膝關節等已臻成熟,而使用在一般較小的關節如踝關節及腕骨關節,以至於咬合關節也有不錯的結果。
目前運動醫學科已累積上千例經驗,雖然關節鏡手術優點多於缺點,技術上還是需要一段學習過程。關節鏡手術訓練較一般開放性手術訓練困難,其主要挑戰在於有限的視角範圍、侷促的器械操作空間及手眼的協調。成立關節鏡技能訓練室主要目的在於關節鏡手術的訓練及關節鏡技術的精進。
(1) 大體肩關節鏡及關節置換手術實作研習營
(2) 住院醫師肩關節鏡教育訓練營
(二) 研究計畫:兩相軟骨修復植體試驗(BiCRI study)
「兩相軟骨修復植體」是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共同研發並技術移轉於美精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醫療器材,目前已正在執行臨床試驗, 評估其對創傷或運動傷害所造成的膝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效果。試驗手術將取用您自身之少量健康軟骨細胞,置入可完全由體內吸收的人工移植體,再將此移植體植入軟骨缺損部位,追蹤評估軟骨再生效果。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為全國十大臨床試驗醫院之一,目前已篩選並執行臨床試驗個案,居全國之冠,成效斐然。
(三) 整合醫療團隊:
1. 整合醫療團隊,結合復健科及放射線部,給予病患最專業診斷且最完善的醫療照護。對於運動醫學的病患必定會有相當的成效;隨之可預期的是增加業餘以及職業運動員的照護,這也是運動醫學科更長遠的期望。
2. 整合醫療團隊,以競技運動員為主要服務之對象:
(1) 運動傷害之診斷與治療
(2) 運動技巧之評估與修正
(3) 運動員之健康管理
(4) 運動員之潛能鑑定與建議
(5) 運動員之運動功能檢測與改善
(6) 提供上述服務之宗旨為確保運動員之安全與健康,提昇其運動功能與成績表現,預防運動傷害及延長其運動生涯。
3. 術後與復健科配合,提昇功能恢復及病患滿意度,近期也配合院方施行PERIO專案以縮短住院天數,增加DRG盈餘。
六、 手足骨外科
本部歷經多年的人才培育及技術的精進,已經在國內手足關節的治療佔有一席之地,在中部地區已經建立相當的口碑,也獲得民眾及其他院所醫師的信任,經常會轉介相關疾病的病患到我們門診求治,但我們希望能再進一步,將手足關節的治療成為本院及本部的特色之一,將這個領域的治療推進至國內的領導地位。
手足關節的疾患會嚴重影響肢體功能及生活品質,雖然目前手腕及足踝部位的治療觀念及手術技術持續進步中,然而僅是手術的成功並非保證術後功能就能恢復良好,這個目標的達成需要潛在疾病的積極控制、手術技術的精進、術後病患的衛教及保健和精確的術後復健治療,因此需要跨科別的合作及溝通;為提高治療的品質及減少病人失能的比例、培育相關專業人才及提升本院專業地位和知名度,因此本部提案成立任務編組的專責二級單位,致力於跨部科溝通及治療手術的精進,2023年06月17日經主管機關審核通過正式成立「手足骨外科」為正式次專科。本科之任務如下:
(一)增加本院手足疾患手術服務項目及數量並建立指標性手術。
1. 腕關節鏡手術:腕關節鏡手術在手外科領域是世界發展趨勢,在國外已行之多年,目的是為了不破壞手腕穩定結構的前提下,提供病患較好的術後活動能力。
2. 遠端橈尺關節重建手術:解決多數病人之手腕疼痛,恢復功能,導入完全清醒局部麻醉的技術,提升病人對手術的滿意度。
3. 腕骨退化性關節炎之部分性腕骨融合手術:避免手腕全融合,保留部分活動範圍。導入完全清醒局部麻醉的技術,提升病人對手術的滿意度。
4. 三角纖維軟骨與韌帶重建手術:避免手腕進一步之退化,恢復病人肌力與活動範圍,另外在三角纖維軟骨修補的深淺部破裂修補理論方面正進行手術案例的收集,期能對此部分的手術治療有所貢獻。
5. 手部神經病變之肌腱轉位手術:用以治療長期神經病變導致之肌腱失去功能,導入完全清醒局部麻醉的技術,提升病人對手術的滿意度。
6. 手部局部皮瓣手術:用以治療創傷或腫瘤切除後所導致之皮膚缺損。
7. 完全清醒局部麻醉的應用:對全身麻醉風險較高的多重共病的高齡骨折病人開發此一方法麻醉,收其恢復快、免空腹等優點,提升病人對手術的滿意度。
(1)強化與院內其他醫療團隊(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溼科新陳代謝科、外科部重建整形外科、兒童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等)之連結,定期到各部科宣導手足骨外科執行的業務及治療成效,接受其他科部轉介原發疾病所導致之手足部畸形疾患,補強其他臨床部科治療的延續性及完整性。
(2)與復健科密切合作、建立雙向轉介、定期舉辦跨部科檢討會議,提升術後病人的功能恢復及滿意度。
(3)組織相關次專科團隊會議,定期與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溼科、新陳代謝科、神經醫學中心與復健科討論彼此轉介的案例,建立交流管道、互相學習,提升團隊完整的照護能力。
(4)成立次專科門診,提升病人的可近性以及其他醫院轉診的方便性,增進教學、研究與醫療的成效。
(5)培育相關專業人才,選派優秀年輕醫師至國內(外)參訪交流及訓練,學習尖端及最新的治療技術,並與國外知名的醫療機構接軌建立連結,維持本院在手足關節治療的領先地位。
(6)成為中部地區專科訓練的基地,協助訓練中部地區在手足次專科治療的專業醫師,提升區域治療水平及塑立本院在這個治療領域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