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引用 (10)



標題 : |
痛風衛教 |
|||||
說明: | ||||||
*什麼是痛風?
痛風是一種尿酸堆積在體內所引發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包含反覆發作的急性關節炎、關節周邊的痛風石沉積、尿路結石和慢性腎臟損害。急性發作的劇烈疼痛令人連風吹過關節都難以忍耐,因此稱之為「痛風」。 *高尿酸血症 尿酸過高是造成痛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若是血中尿酸值高於7.0mg/dl就稱為高尿酸血症。研究顯示台灣人相較於歐美系國家,國民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更高。 尿酸是由於身體中的普林(Purine,或稱嘌呤)代謝所產生,當我們從食物中攝取過多普林、代謝異常產生較多尿酸,或是不能有效地把尿酸排出體外,就會造成尿酸在體內堆積。 高尿酸血症除了可能引起痛風,它也跟許多代謝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尿路結石和慢性腎臟疾病,以及隨著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心肌梗塞、中風等)。因此隨著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盛行,近年認為即使是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也應該視情況考慮用藥治療。 *痛風的高危險群 痛風風險較高的族群包括中老年人、男性、高尿酸血症、有痛風或高尿酸血症家族病史、肥胖者、高血壓、高血脂、高普林飲食、飲酒、慢性腎臟疾病及某些藥物(如利尿劑)的使用。 *痛風的急性發作:痛風性關節炎 當過多的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中,就會造成急性關節炎,產生如劇烈的關節疼痛、關節周圍紅腫、發熱等症狀。 典型的痛風性關節炎多發生在半夜或清晨,這些時間最容易因為缺乏水份攝取而導致血中尿酸濃度升高,而最好發的部位是腳的大拇趾關節,其次是腳踝、膝蓋及手部關節。 *痛風的慢性病變 未妥善控制的痛風可能會反覆發作,並在關節周圍形成痛風石,長期會導致關節變形,而發作時使用的止痛消炎藥則有腎毒性;高尿酸易與尿中鈣結合產生尿路結石,進而造成尿路感染或阻塞,而可能傷害腎臟;若是尿酸結晶沉積在腎臟,則會造成不可逆的慢性腎臟功能受損;甚至尿酸本身在未形成結晶或結石前,就能直接傷害腎臟內的腎絲球與腎間質,造成腎功能下降。。 *痛風的治療目標: (1) 急性痛風的治療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通常會自行好轉,但時間可能持續1到2周,使用秋水仙素(Colchicine)與消炎止痛藥可以較迅速地控制疼痛,緩解症狀。 (2) 尿酸的長期控制: 控制高尿酸能夠急性痛風發作、關節痛風石傷害、尿路尿酸結石及腎臟損傷,是痛風治療最重要的部分。曾有過痛風的病人,即使已經一段時間未發作急性痛風,也應該嚴格控制尿酸值(目前建議控制在<6mg/dl)。 大多數痛風病人需要服用降尿酸藥物,並合併生活型態與飲食調整來達到治療目標,方法包括
*總結: 痛風患者需要長期生活型態調整、規律服用降尿酸藥物、並定時回診追蹤,了解最近的痛風發作情況、腎功能變化,才能有效預防相關病症。無痛風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也應該就醫評估、視情況考慮用藥治療,才能減少腎損傷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