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婦女骨盆機能重建科 > 衛教專區 > 衛教資訊

尿失禁常見的手術治療

引用 (23)
更新日期 2018/10/8 11:51:09
點閱 12462

滴滴答答的困擾及常見的手術治療

台中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  蔡青倍

陳女士目前四十五歲,自從十幾年前自然生產之後就偶有漏尿的情形,這兩年來每當咳嗽、大笑、打噴嚏或快走的時候,尿液就會不由自主的漏出。因為擔心漏尿的情形她每天總是得用護墊,陰部也因為漏尿老是溼答答的,容易搔癢,也容易有異味,為了這樣她常常不敢外出,漏尿實在嚴重影響了她的社交生活。

像陳女士一樣有尿失禁困擾的女性其實不少。根據流行病學調查,30至59歲的婦女有約30%於成年後曾有尿失禁的經驗,而其中一半的婦女覺得尿失禁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是在台灣的婦女,尤其是年長一輩,通常會覺尷尬而不願提起;即使在家人的支持下,鼓足勇氣至門診就醫,往往一聽到「開刀」,就心生畏懼,甚至不再接受進一步評估或治療。

尿失禁的程度有輕有重,輕度的尿失禁可以以藥物、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治療等來改善。可是當平常都需要用護墊來保護,以防止漏尿造成褲子弄濕,已經可以稱為嚴重尿失禁,此時可能就需要手術治療的介入。

尿失禁的手術治療方式不下百種,過去較傳統的手術是陰道懸吊術(colposuspension, 圖一),此種手術有多種型式,可以是開腹進行、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或是從陰道進行,最終目的是希望增加尿道壓力或阻力,以及同時矯正膀胱尿道的解剖位置,來達到治療尿失禁之目的。大致而言,這類手術的成功率可達80-85%。但手術缺點多,副作用較大,包括術後的解尿障礙(尿管置放時間較長、解尿困難、頻尿急尿、反覆性尿道感染等等),長期追蹤後發現成功率會隨時間下降,且傷口較大較痛、住院較久,醫療成本當然也比較高。

在1996年瑞典醫師Dr. Ulmsten提出"尿道中段無張力性吊帶手術",著重在以人工合成之材質製成之吊帶,置入尿道中段之下方,強調無張力,但在腹壓增加時,會有擠壓尿道中段,使尿不再漏出。近幾年來尿道中段無張力吊帶手術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設計─如第一代的TVT、 SPARC(圖二),第二代的MONARC(T.O.T)、TVTO等(圖三)。

這些吊帶手術符合了當今最流行的微創手術的概念:手術時間短(約20分)、傷口較小(只在腹部或會陰部有兩個不到一公分的小傷口)、可以用局部半身或全身麻醉、術後疼痛少、住院時間短、恢復正常生活較快,更重要的是術後併發症降低,解尿困難、尿滯留之機率較低。也因手術效果佳、短期成功率超過九成,且五年以上仍有80%以上完全治癒率,近年來幾乎取代了其他的手術,成為尿失禁手術的主流。

此外,在2006年又發展出第三代的吊帶手術:「單一陰道傷口尿失禁手術」,它在皮膚上完全沒傷口,只在尿道下段的陰道有一個1~2公分的傷口,比起一般的無張力尿道中段吊帶手術較少發生大腿內側疼痛,甚至可在局部麻醉下手術,也更減少手術後的疼痛。只是在台灣目前仍是屬於自費項目(約3萬左右),也因為這是最新的手術,目前發表的短期成功率雖也達到80-90%,長期的療效仍需要更長時間的追蹤。

總結來說,尿失禁的手術治療,進步神速。多年前的尿失禁手術,需在腹壁上開刀,包括:「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近年來,只需在陰道內手術,就能達到幾近完美的效果。如此日新月異的手術進展,對尿失禁的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