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簡介
穴位按摩簡介
文:王琦嫻 醫師
穴位按摩是以中醫學的經絡臟腑理論為基礎,根據不同症狀,在特定的經絡或腧穴上,以手指或手掌進行點、按、揉、切等手法刺激,以達到疏通氣血,治療疾病或保健身體的方法。
穴位按摩的起源來自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即有相關文獻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說明了導引與按摩在古代早已納入治療疾病的方法。
在《靈樞‧本藏篇》提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絡是人體衛、氣、營、血運行的通道,人體藉著經絡系統,連結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孔竅、皮肉筋脈等而形成ㄧ個有機的整體。而腧穴,即俗稱的“穴位”,腧有“輸注”、“轉輸”之意,穴則有“聚集”、“匯聚”的意思,故腧穴能將臟腑經絡的氣血,輸注到體表特定部位,也是經絡上氣、血運行通路的交會點。在中醫傳統概念裡認為,人體經絡暢通,氣血調和,臟腑協調,則肢體強健;若經絡阻塞,氣滯血瘀,營枯衛弱,臟腑失調,則身體可能出現不適症狀甚而發病。故當人體某部位發生功能失調時,可以藉由按摩手法,在這些穴位點上使「力」與「氣」沿著經絡透入體內,促使生理恢復平衡與協調。
穴位按摩的手法有很多種,以下介紹四種常用的方法:
1.揉:以手指尖端或掌面,輕按穴位,以穴位為中心,手指在皮膚及皮下組織做小圓型轉動。
2.點:以手指端或屈指骨突部,深深按壓皮膚及皮下組織。
3.捏:以兩手指對稱捏壓穴位的手法,以拇、食二指及拇、中二指,或拇指與其他各指,在上下方或左右方對稱的相向用力,捏壓穴位。
4.切:以指甲切按於穴位。在力度與頻率方面,建議於每個穴位點上施壓3 至5 公斤,而每次刺激大約3-5 秒,每個穴位點按壓3-5 次。在按摩過程中,手法以持久、均勻、柔和為主,按壓以沒有不適為原則,另外,有些許痠、麻、脹為正常的感覺。穴位按摩姿勢一般分作坐位、臥位、立位、跪位、蹲位五種形式:坐位又分正坐、俯坐、側俯;臥位則分仰臥、伏臥、側臥。通常採坐位及臥位為佳,因為病人較為放鬆,也較無跌倒或暈倒之危險。
穴位按摩禁忌:
1.出血傾向:如果病人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是容易出血的傾向,應避免力道較大之穴位按摩。
2.局部感染或發炎:在按摩的區域若有局部紅、腫、熱、痛的感染發炎問題,則應避開按摩患處。
3.過度虛弱:穴位按摩雖然刺激較針灸小,但是若病人過度虛弱仍易導致反應過度激烈,甚至昏迷,所以應特別注意,空腹或是無力時避免進行穴位按摩。
4.系統性疾病:若有全身性發炎或是自體免疫疾病則須特別注意按摩的力道。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治療疾病或預防保健的效果。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是穴位的選取或是按摩的力道與頻率,都必須經過醫療人員指導之後,方能開始進行穴位按摩,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之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