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醫學部 > 衛教專區 > 衛教資訊 > 養生醫療

中醫養生與老年醫學

引用 (15)
更新日期 2023/6/14 15:03:33
點閱 3852

中醫養生與老年醫學

文:蔡嘉一醫師


一、前言: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不分性別、職業、宗教等,只要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就稱為老年。而當65歲以上人口已佔全年總人口數約7%以上時,該地區或國家即可視為「 老人國」。台灣地區在1975年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僅為3.03%,1989年增為5.8%,1990年升為6.2% 而在1993年突破界限而達7.09%,已正式邁入老年國。隨著老人人口比例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使得疾病的型態大幅更迭。如十大死亡原因由傳染病為主而轉變為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疾病」,老年醫學正逐漸受到重視。傳統中醫學一直強調培「養生」機,認為只要能掌握「法于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法則,並實際執行,就可以「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長久維持體能最佳狀態,達到抗衰老的目的。

 

二、傳統醫學對於老年生理病理特點的看法:

    傳統中醫學認為,除了個人體質上的特異性之外,老年人還具有其常見的生理病理特點:  

 

1.臟腑退化:

    虛是老年體質的共性,表現在臟腑功能減退,因而不能完成本臟的職能,臟與臟之間相生及相互制約能力也會大減;氣血津液生成減少,運化升降失常。隨著年齡增加,虛象愈甚,這是體質變化規律的自然體現。如《靈樞·天年》篇所記載:“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夭,目始不明。…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形骸獨居而終矣。”可見進入老年以後,五臟功能日趨減弱,外在形態逐漸出現衰退跡象,而有神明失聰,心理變異,筋馳、骨萎、皮鬆、肉懈、官竅不利等虛衰病理變化。這是中醫對老年體質的最早認識。  

 

2 痰瘀相兼:

    「痰」指的是臟腑功能失調,繼而體內的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在老年,不只真氣虛虧,衛外能力低下,易受外邪侵襲;而且由於臟腑經絡功能低下,產生氣滯、血瘀,內環境穩定機制減弱,水液代謝失調,更易滋生痰濁停蓄和內毒積留。

「瘀」指的是血液循環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它不同程度地存在於老年體質中,如老年斑、皮膚粗糙乾癢、筋骨酸痛等都是典型的「瘀血」表現。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篇中說:“六十歲,……血氣懈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也曾記載:“五十歲至七十歲………,血氣凝泣。”因此虛衰過程中有明顯的血瘀形成趨勢。  

 

 三、中醫在老年醫學所扮演的角色

    人在進入中年以後,就必須採取秘真保元之法,透過減少消耗以及補充養分的兩大原則,保持中老年時期功能不衰,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因此衰老是生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但防止衰老、早老、延緩衰老的過程,從而延長壽命卻是可能做到,也是應該做到的。而中醫在「抗老化醫學」中所扮演的角色,實際可行做法就在於養生長壽科學之推廣。  

 

  綜上所述,衰老最根本原因是腎氣的虛弱,補腎調元是中醫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想要防止衰老,應該充分發揮中醫在這一方面的強大優勢,持續服用行之有效的抗老延壽之中醫藥製劑,以幫助抵抗「老年慢性疾病」的進行,這是值得吾人投注心力的方向。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