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腦中風中心 > 公開資訊 > 一般民眾 > 急性腦中風之復健

腦中風的復健治療

引用 (105)
更新日期 2023/6/28 14:43:32
點閱 21399

腦血管疾病在台灣名列十大死因之第二位,而且是成人殘障的主因。腦中風將帶給醫療照護系統相當大的負擔,首先是急性中風的早期治療,再來是中風病人恢復期後的長期復健與照護。ㄧ個家庭只要有一個人中風,家中的氣氛就變的截然不同,面對接踵而來的長期復健工作,此時中風病人與家屬都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千萬不要過度心急,遭遇困難時可尋求專業人士或機構協助。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應好好把握時機。中風後,70%-80%的病人可恢復到走路的能力,50%-66%可獨立執行日常生活功能,17%需人協助大小便。

何時開始復建
依照英國物理治療指引,建議栓塞性中風患者在病發3日後開始接受復健治療,早期開始復健評估和治療是確保最佳復健療效的不二法門。復健科在病人「醫療狀態穩定」後,便會及早介入。
中風復健可分三階段
急性期:生命象徵已穩定超過24小時後,就可開始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可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約中風發生後一週至數月間,治療目標在促進神經修復或重新整合、訓練日常生活功能,減輕照顧者負擔並增加患者的獨立。103年衛福部推動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PAC),將病人下轉至地區醫院進行高強度復健治療。
慢性期:約中風後數月至年餘,治療目標將患者的功能發揮到最大,並增進生活品質。
中風的復健包括:
中風的後遺症與併發症相當多,復健治療會盡量依個別病人的症狀與程度來進行包括:
物理治療:運動困難、步態異常或平衡失調,重建運動功能(肌耐力、平衡、協調)及步行能力。
職能治療:日常生活訓練,例如:進食、衛生、穿脫衣物等自我照顧活動、副木、支架製作、輔具評估與訓練。
                    
語言治療:矯正語言障礙,例如失語症的病人,利用溝通輔具,給予口語和理解表達之訓練;針對吞嚥功能障礙予以治療。中風早期本院復健科有提供早期床邊物理治療,可針對臥床病人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教導擺位與翻身,床上運動等項目,並請家屬主動參與治療。等到病人「醫療狀態穩定」便可至運動治療室,更進一步的加強功能性訓練。包括之項目如:
  1. 站立傾斜床是為了降低長期臥床病人的直立性低血壓,而採取漸進式增加站立角度,通常由30度逐漸增加至70~80度。
     
  2. 功能性活動訓練:包括翻身、由床上坐起來、由床上移動到椅子(輪椅)上、行走、上下樓梯、進食、個人衛生如洗臉、洗手、刷牙、梳頭髮、上廁所、洗澡、穿脫衣服等日常生活活動。目前最新的觀念是病人無論有無使用輔具,每天至少走50呎(約18公尺),可以顯著有效減少中風後發生深層血栓靜脈炎之機率,目前本院復健科新進懸吊行走訓練器,可以減輕病人部分體重,協助病人早期達到行走的功能。
     
  3. 對於痙攣或是關節攣縮之現象,需要照護者幫忙做伸展運動,關節活動,以及抗痙攣姿勢之擺位,一天數次。也可用功能性副木協助擺位。
  4. 加強心肺耐力訓練, 例如騎固定式腳踏車,走跑步機,手搖耐力機等,皆有助於病人日常生活之體能需要。
一般來說,接受復健治療中風病人約40﹪上肢功能恢復良好,完全恢復者僅15-20%;下肢訓練後可自行走路者約85%,能上下樓梯者約20-40%,這些功能性恢復大都在中風後六個月內完成,特別是前三個月最明顯。中風復健是一項長期抗戰任務,患者本身意志力和心情的調適很重要。不要給患者過多壓力,應該放鬆心情持續有信心復健及調整生活型態,如此才能循序漸進回到原來的生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