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
引用 (9)



標題 : |
大腸息肉 |
|||||
說明: | ||||||
國人的十大死因,35年來癌症一直高居首位。而癌症死亡人數,自民國83年開始,結腸直腸癌排名晉升至第三名,且蟬聯至今。結腸直腸癌的症狀與腫瘤的位置有關,許多病患甚至到了疾病晚期才出現症狀,因此,無法靠症狀早期診斷結腸直腸癌。
結腸直腸癌的發展過程,大多數是由小息肉增長為大息肉,之後產生癌化。 期待能夠早期發現結腸直腸癌,甚至發現大腸息肉、除去息肉,進而降低結腸直腸癌的發生,是預防醫學的目標,也是近年來健康檢查的重點。
大腸息肉是在大腸腸腔內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但少部分的息肉可能會造成無痛性出血;長在靠近肛門的息肉若稍大之後,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裏急後重』等症狀。大部分的息肉屬於良性病灶,但根據息肉種類不同而有不等程度癌變的機會。大致上可以分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與息肉症候群。
政府提供的四癌篩檢,50至75歲之民眾每兩年一次之糞便潛血檢查。若是發現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應就醫與醫師討論安排進一步檢查,釐清糞便潛血的原因。
大腸鏡檢查可以發現沒有症狀的結腸直腸癌,也能發現大腸息肉、進行切片送病理化驗(同時也能摘除息肉),較大的息肉在大腸鏡檢查的同時,多數也能藉由『息肉切除術』,切除息肉。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建議,清腸準備充分下,低風險性息肉經完全切除後,可於兩到三年後再重複大腸鏡檢查。但若是腸道準備不完全、高風險性息肉或是息肉未完全切除等,則應考慮1-2年內重複大腸鏡檢查。(高風險性息肉特徵包含:大於一公分之息肉、3個以上的管狀腺瘤、一個以上具絨毛樣特徵的腺瘤、一個以上的無柄鋸齒狀息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