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醫學倫理與法律中心 > 公開資訊 > 教育訓練資訊 > 醫學倫理文章分享

「醫療倫理與醫德」我見我思-2013/5/15許正園主任─榮光雙週刊2214期

引用 (4)
更新日期 2022/11/28 18:35:41
點閱 3250
【編按】濟世救人的醫師,在醫治病患過程中,除需具有良好的醫術,更應清楚認知醫療倫理,具備高尚的醫德,才能受人尊敬,本期特由臺中榮總許正園主任,就「醫療倫理與醫德」作詳細的闡述。

祖父為執業醫師,興趣多元的我,從小就被設定在習醫這一條路,因為成績尚可,順利考上醫學系,就這樣開始我一生學醫、行醫的生涯。
但這絕非是我的特殊狀況,擔任胸腔科主任以來,每個月底與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聚餐,發現與我同樣境遇的人竟然不在少數。也就是目前當醫師的,從小立志行醫濟世救人的人不是沒有,但是「成績到了,不念醫學系太可惜」的人竟然更多。以臺灣的學制,十七、八歲會唸書的大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就已經確認了這一生的路。隨後在忙碌的課業與工作外,還必須比同年齡的同伴們更早開始思考並處理生、老、病、死等複雜的問題,這是多麼大的壓力!
一般認為,醫學倫理是用來規範醫師行醫的行為,回想剛開始當醫師時,很多事情還拿捏不定,更不清楚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病人或家屬才是恰當的。但是一些從小學到的道德觀念,卻會在無形中制約自己的行為;另外,在學醫過程中接觸到的好老師、好模範,也使得我的行為不致產生偏差。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幸運。如果一位年輕醫師沒有遇到好的學習對象,他也許仍可以在踏入醫業之初,秉持過去基礎教育中學到的是非觀念。但是,時日一久,他的觀念可能在環境的影響下逐漸產生變化。如果這位醫師的同事們都習慣於收紅包,或做出偏差的醫療行為,他極有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合理化原先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或做出不符道德規範的行為而不自知,就像用溫水煮青蛙,青蛙被煮熟了還渾然不覺。
所以,光有醫德是不夠的,醫療人員必須有判斷能力。醫策會在二??三年SARS流行以後,開始實施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並將醫學倫理學分列為必修項目。許多醫界大老持反對意見,認為「醫德教育應從童年的修身教育做起」,甚至認為「只有術德兼修的大老方有資格教導醫學倫理,讓這些大老為了學分而前來聽課,簡直是冒犯。」這些意見對「醫德」是成立的,但是對「醫學倫理」的誤解卻值得商榷。對於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臨床執業的醫療人員,每天所遇到的臨床兩難問題,很難單憑「醫德」來解決。常看到瀕臨死亡的癌末病人,還在接受副作用極大的化學治療;或明明已經臥床多年,不省人事的老人還要接受插管急救,並長期使用呼吸器維生。執行這些醫療行為的醫師也許都認為他們是在盡力搶救病人,為何還要接受責難。他們也許都是醫德高超的好醫師,但卻缺乏倫理思辨能力,也無法跟病人或家屬作有效的溝通。於是醫療資源無限制地被浪費,病人也可能因為過度醫療而不得善終。
因此醫學倫理教育,應跳脫制式的只講典範、只宣揚醫德的課堂授課模式,而改採用以案例為基礎的開放式討論模式,讓醫療專業人員由發現問題開始,培養對問題的敏感度,並且運用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方式,結合臨床知識與技能、倫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學等各種思維,以跨領域的周全考量,維護病人的最大利益並解決病人的問題。
這樣的醫學倫理,難道就不講醫德了嗎?當然不是,然而相較之下,經過深思熟慮、多方考量後,理性判斷的醫療行為,遠遠比用單線思考,只憑情感道德的舉措,更能讓醫療的主體—病人得以受惠。另外,醫學倫理到底該由誰來「教」才合適?若是單純的道德教育、精神講話,當然非德高望重的醫界大老莫屬。然而就如前面所言,今日的「醫學倫理」,並不全然就是「醫德」,而是在引導醫療執業人員尋得正確的行事方向。簡單的說,就是引導學員凡事思辨討論,而不只是規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因此,為達到「將醫療倫理納入臨床執業之中」的目標,就應培養醫療人員「教中學」、「學中教」的觀念,而醫院中的倫理討論與諮詢,更應該是不分輩分、職位的全民運動。
(作者現任:台中榮總胸腔內科主任暨醫學倫理與法律中心主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