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病理檢驗部 > 部科簡介 > 本部各科

外科病理科

引用 (9)
更新日期 2024/5/16 9:37:15
點閱 8711
組織架構
外科病理
歷史沿革
1982年,創部主任何霖醫師率領三位第一年住院醫師(陳禮平、石台平、關寶祥)、四位技術人員(俞國清、陳娕茹、王一中、邱金盛)及一位文書人員(王藝文),開始提供病理服務。初期因器材、試劑等尚未齊備,部份免疫螢光染色仍需仰賴台北榮總支援;1983年,增設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各項儀器設備與技術亦陸續引進,旋即啟動上班時間內的在接獲檢體起20分鐘內完成報告的冰凍切片服務,並在1986年開放24小時的下班及假日時間由主治醫師輪值的冰凍切片服務。 
病理檢查需要強而有力的資料庫系統支援,早期皆使用「四角碼」方式存取,人工剪貼之黃白卡病理歷史診斷紀錄,不僅耗費空間也耗損人力。遂於1989年,由周冠醫師及石台平醫師建置DB3作業模式的病理資料庫,將全院病理報告電腦化、病理診斷系統化,有效利用釋放出來的歷史診斷紀錄檔案存放空間。2002年,為加強病理資料庫功能,提昇研究資料的運用,將資料庫網路化。基於報告作業「單機、PE2作業模式」無法有效處理日益增多的報告量及不斷提升的報告內容要求,於2005年,報告作業升級為「網路、WORD文書作業模式」,全面e化病理報告作業流程。病理報告改革至此已臻完備,透過病理資訊系統的監控,病理報告品質更加得到保證。 
病理報告品質攸關病人後續的治療,為了病理報告品質的管理,首創病理切片報告全面覆閱制度;為了替病人生命把關,避免不必要的開刀,成立病理組織委員會;為了順應國際化潮流,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品質管理系統,使病理檢查報告得以和國內外各實驗室相互交流,提供符合國際規範的服務,於2006年10月通過財團法人認證基金會的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證。 
鑑於今日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求新求變方能符合現今醫療需求,未來的發展目標是除了傳統的病理檢查服務之外,積極培養人才以發展分子病理診斷技術,籌設分子病理實驗室,提供淋巴瘤、病毒、結核桿菌、及遺傳疾病方面之分子病理診斷檢驗,以提高臨床服務及研究品質。
醫療服務
冰凍切片、外科病理組織切片、病理解剖、組織化學染色第一群組、組織化學染色第二群組之結核病菌染色(Acid-Fast Stain)、PAS-D
檢驗服務:
冰凍切片 
外科病理組織切片
病理解剖 
組織化學染色
教學研究
 
未來發展
開發新檢驗項目,為病患服務
聯絡方式
TEL:0423592525轉5747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