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引用 (28)




團隊成員:
召集人 | 李建儀主任 |
泌尿外科 | 李建儀主任、程千里醫師、裘坤元醫師、王賢祥醫師、陳卷書醫師、楊晨洸醫師、陳正哲醫師、林嘉彥醫師、王樹吉醫師、洪晟鈞醫師、賴谷順醫師、胡如娟醫師、張瓈文醫師、梅承恩醫師、廖博崎醫師、謝享宸醫師、倪雪雰醫師、邱俊凱醫師、吳芃諺醫師、楊涵中醫師 |
血液腫瘤科 | 林政賢醫師 |
腫瘤內科 | 吳承翰醫師 |
放射腫瘤部 | 趙勇全醫師、李權醫師、鄭皓升醫師 |
放射線部 | 林雁婷醫師、劉明承醫師 |
核醫科 | 蔡世傳主任 |
病理檢驗部 | 吳致瑩醫師 |
護理部 | 張美玉主任暨全體護理同仁 |
營養室 | 謝惠敏主任暨全體營養師 |
社工室 | 莊李和主任暨全體社工師 |
安寧療護及共同照護 | 胡中傑主任暨家庭醫學部安寧緩和醫學科同仁 |
腫瘤醫學中心 | 陳淑妍腫瘤個案管理護理師、黃佩菁諮商心理師 |
團隊介紹與特色:
攝護腺癌是攝護腺細胞的惡性變化,除了局部腫瘤體積擴大,進而侵犯鄰近器官,也會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見的是骨頭和淋巴結)。在台灣攝護腺癌病例數已經成長為最常見之泌尿道腫癌,目前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佔國人男性癌症的第五位,死亡率為第七位。國內攝護腺癌診斷時年齡較國外大,且台灣的攝護腺癌初診斷時,已轉移骨頭的比率約佔三成,相對於美國大規模進行PSA篩檢,而診斷出攝護腺癌的病人多是早期,顯示國人對於攝護腺癌警覺性低落,仍需加強相關健康資訊。
目前攝護腺癌的診斷與治療有相當大的進步,以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即PSA)及肛門指檢(rectal digital examination)是最常用來篩檢攝護腺癌的工具,有發現疑似之個案時,則需要透過切片檢查以及各種影像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評估其擴散範圍。治療方式則包括密切追蹤、手術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合併治療等種種選項,必須根據疾病程度、細胞學惡性程度、年紀及其他評估來做為綜合的考量,選擇合適的治療。
醫療團隊包含了泌尿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核子醫學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腫瘤科醫師等,從診斷到多科整合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以及化學治療等,以及日後的長期追蹤,提供攝護腺癌最佳治療照護,整個醫療過程中,腫瘤個案管理護理師、護理人員、放射師…等人員,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泌尿醫學部 #整合性泌尿科疾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