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復健治療



前台中榮總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復健技術組副主任陳韻秋
「好好一個人,那ㄟ吃完早餐後要站起來,突然左邊手腳無力,跌在地上,嘴也歪去,流口水,講話不清楚,我們趕快送到醫院急診,才知道老爸中風,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臨床上常見到中風的病患和家屬在轉至復健科時常見的徬徨無助。如果對病程與治療過程有些了解時,自然能減輕焦慮不安。
中風大致分為出血性與梗塞性腦中風。梗塞性中風是佔了大多數,而其中又以中大腦動脈梗塞最常見。依功能大腦損傷之情況呈現典型的功能障礙,
例如:
² 認知功能損傷:指的是病人的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的障礙。
² 意識情況:依腦壓嚴重程度,病人可能呈現昏迷、嗜睡、清醒等症狀。
² 溝通能力:有些傷及左大腦語言區會出現失語症、構音不全等情形。
² 情緒變化:有些病人會出現憂鬱、憤怒、消極等情緒變化。
² 運動能力:半邊肢體偏癱、無力、顏面神經痲痺、影響日常生活活動之能力。
² 感覺系統:感覺異常、知覺缺損,例如半側偏盲。
依照英國物理治療指引建議栓塞性中風患者在病發3日後開始接受復健治療,若為腦出血類的中風則於發病後7日開始進復健。研究發現若能在一週內開始接受跨專業團隊包含中風的物理治療,則每一百名病患就增加5名能夠獨立返家之個案(美國指引引述Langhorne 和Duncan 之研究於2001年) 。 早期開始復健評估和治療是確保最佳復健療效的不二法門。復健科在病人「醫療狀態穩定」後,便會及早介入。
從物理治療指引在急性期物理治療目標為
1. 監測恢復的改變
2. 增加對姿勢和活動之忍受度
3. 改善直立(離開床)和載重狀態
4. 降低次發性損傷的危險和反覆發作的狀況
5. 維持關節完整性和活動度
6. 改善對偏癱側和動作功能(動作控制和動作學習)的認知
7. 改善軀幹控制、對稱及平衡
8. 增加肌力、爆發力和耐力
9. 增加日常生活活動的功能性獨立和功能性活動力
10.增加有氧能力和耐力
11.增加患者家屬和照顧者對診斷、預後、治療和目標及預後結果的知識
12.協調病人、家屬、照護者和其他專業團隊的照護計畫
13.改善病人、家屬和照護者的安全
14.決定安置的需要
15.改善症狀的自我處理
16.改善幸福感覺
17.改善社區資源使用和認知
中風早期本科有提供早期床邊物理治療,可針對臥床病人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教導擺位與翻身,床上運動等項目,並請家屬主動參與治療。等到病人「醫療狀態穩定」便可轉至本科運動治療室,更進一步的加強功能性訓練。
包括之項目如:
(1)站立傾斜床(如圖1),是為了降低長期臥床病人的直立性低血壓,而採取漸進式增加站立角度,通常由30度逐漸增加至70~80度
(2)以功能任務為導向之治療方針,例如翻身(圖2)、由床上坐起來(圖3)、坐姿平衡(圖 4) 、轉位(圖5) 、行走、上下樓梯(圖6)等功能性動作,經過實證研究的治療介入方式以促進功能任務最為有效。所以病人會接受功能獨立自主量表(FIM)來評估患者功能狀態。且要3個月的追蹤評估。目前最新的觀念是病人無論有無使用輔具,每天至少走50呎(約18公尺),可以顯著有效減少中風後發生深層血栓靜脈炎之機率,目前本科新進懸吊行走訓練器,可以減輕病人部分體重,協助病人早期達到行走的功能;
(3)另外針對感覺知覺異常的病人,可以加入視覺回饋,聽覺、觸覺刺激等方法來加強感覺的輸入;
(4)對於痙攣或是關節攣縮之現象,需要照護者幫忙做伸展運動,關節活動,以及抗痙攣姿勢之擺位,一天數次。也可用功能性副木協助擺位;
(5)肌肉力量較弱的病人,可以一對一方式,治療師利用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理論為基礎,實務上配合以功能任務為導向之活動來訓練病患,或藉由徒手接觸以本體感覺神經誘發技巧來增加肌力,並可借助功能性電刺激來活化肌肉,達到功能動作。另外依照病人肌力情況,加入重量訓練;
(6)加強心肺耐力訓練, 例如騎固定式腳踏車,走跑步機,手搖耐力機(圖7)等,皆有助於病人日常生活之體能需要。最後還有跨專業團隊介入,以病患及家屬為中心,與社區資源整合。病人如有需要,例如所謂「三管」患者,有鼻餵管、氣切和導尿管的患者,可轉至居家護理提供出院後的照顧。病人也可參加社區或居家運動計畫,讓病人能獲得全能的照護。
中風病人的復健,除了醫療專業團隊的介入外,很重要的是家人的鼓勵和關懷,此非短期就會療癒,需要耐心陪伴,期能發揮病人最大獨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