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放射線部 > 部科簡介 > 科別介紹

神經放射科

引用 (12)
更新日期 2023/6/2 17:59:29
點閱 5045

神經放射科 

  一般X光片影像診斷日新月異,一般X光片包括顱骨常規、鼻竇常規、脊椎攝影等,大概都是例行檢查或是作為第一線篩選。目前神經放射線學較常應用的檢查包括: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脊椎造影、數位減贅血管攝影(頭頸部、脊髓血管造影)和介入性神經放射線學檢查等。

 

. 電腦斷層檢查(CT)

  基本上是利用各種組織以及病變在CT對X光的遮蔽值,而在影像上呈現不同的強度,有時須輔以顯影劑,再參考病灶位置作鑑別診斷。

內容頭部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較常應用包括:

1. 頭部外傷:CT對頭部外傷的分類包括:硬腦膜上腔血腫、急性硬腦膜下腔血腫、慢性硬腦膜下腔血腫、硬腦膜下腔積水、腦挫傷、腦室內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頭蓋骨骨折以及頭部外傷後遺症如廣泛性腦萎縮、腦室積水、腦組織軟化。
2. 出血性中風及腦血管疾病:出血性中風可分為兩大類,腦內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內出血以高血壓性出血性中風最常見,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動脈瘤破裂最多。
3. 梗塞性中風:其原因有血管栓塞或形成血栓,和腦內血流不足。
4.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膜炎,腦炎或腦膿瘍等。
5. 顱內腫瘤。
6. 中樞神經系統先天異常。
7. 中樞神經退化及白質疾病。

耳鼻喉部位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較常應用包括:

1. 顳骨的高解相CT可偵測內耳、中耳和外耳道之先天異常、中耳和外耳的炎性反應如中耳炎、膽脂瘤。內耳、中耳和外耳的良性及惡性腫瘤。
2. 一般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較常應用包括:鼻咽部、口腔、喉部的先天異常、炎症反應及腫瘤、頸部不明腫塊的篩檢、鼻竇炎。

脊椎部位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較常應用包括:

1.
4.
椎間盤疝出症
脊椎外傷
2. 脊椎退化性關節病
5. 脊椎發炎
3. 脊椎腫瘤
6. 脊椎先天性發育異常

 

. 神經放射線學頭頸部及脊髓血管攝影檢查(Angiography)

  血管攝影檢查係從腹股溝處以針頭穿刺皮膚,經由導管之送入,再於適當位置,打入對比劑使血管顯現,以便由血管之變化,來查看病變。

適應症:為確定頭頸部和脊髓病變利血管間的關係,使外科醫師在手術前有足夠的資料以利手術進行和安全

1.
2.
3.
4.
血管病變:包括動、靜脈血管瘤、動靜脈血管畸型和管。
探查腫瘤本身血管分佈和鄰近血管關係。
對梗塞性中風患者頭項血管狹窄情形之檢查。
對頭頸部不明原因血管性出向的探查。

 

. 介入性神經放射線學(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本院放射線部神經放射科為台灣目前少數幾個執行介入性神管內治療的醫院之一。介入性神經放射線學的工作主要是針對一些頭頸部和脊髓部位的血管病變執行血管栓塞術、血管擴張術利急性腦血管栓塞患者的血栓溶解治療。

(一)頭頸部和脊髓血管檢塞術包括:

1. 頸動脈海綿狀竇管:此類患者大多因車禍等頭部外傷引起,常可見眼部充血,眼球凸出,前額雜音,未經治療,有導致失明、中風和鼻咽出血之危險,由於血管部位以外科手術不易,故目前較進步方法乃由神經放射科醫師以特別導管將手球放在頸動脈破裂孔處或注入其栓塞物質,以堵住破裂部位達到隔絕管效果。
2. 動脈瘤:針對外科手術不易達到部位或無法以血管夾進行治療的腦部動脈瘤,可以血管內栓塞術作為替代治療方法。
3. 動靜脈畸型和管:可以血管內栓塞術進行全部或部分的病灶栓塞並作為手術或放射治療前病灶範圍縮小的效果,以利其它治療的進行。
4. 對血管豐富型腫瘤的手術前栓塞以減少手術時出血的危險。
5. 對於大量鼻咽或口腔出血,無法以外部止血達到效果時,可考慮血管內栓塞。

(二)以氣球式導管對頭頸部血管狹窄患者施行血管擴張術:

  對於因頸部血管狹窄導致中風者而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或不宜外科手術患者,進行血管擴張術,以增加腦部血液循環,預防中風再度發生。

(三)急性腦血管栓塞的血栓溶解治療:

1.

2.
急性進行性中風患者,其臨床出現缺血症狀時間不超過六小時,在CT檢查未見與臨床症狀配合腦組織低密度梗塞區域,和未見出血。
急性靜脈竇栓塞患者。

 

. 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傷害

  本院放射線部神經放射科為台灣目前少數幾個執行介入性神管內治療的醫院之一。介入性神經放射線學的工作主要是針對一些頭頸部和脊髓部位的血管病變執行血管栓塞術、血管擴張術利急性腦血管栓塞患者的血栓溶解治療。

1. 本身自然病程之惡化。
2. 在送入導管時,患者血管內壁上原來有之粥狀腫或血塊可能向上移位發生中風。
3. 藥物反應或過敏。
4. 血管痙縮,嚴重的血管痙縮與中風相同症狀。
5. 對穿刺血管本身之傷害或出血。
6. 在血管擴張過程中,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此時需接受外科治療。

 

. 介入性神經放射線治療和血管攝影檢查術後應注意事項

1. 血管攝影檢查以後,穿刺部位之腹股溝處,需以砂袋壓迫止血六小時及臥床休息二十四小時。
檢查以後需平躺六小時,不得睡枕頭,不可將頭抬高,或將膝蓋彎曲。
2. 非禁食之患者,檢查以後若無不適現象,回到病房二小時後即可開始喝水或食用少量流質,半小時後如無嘔吐現象,則可進食;若有嘔吐現象,則應觀察至二小時以上,方可飲水或進食。
3. 臥床休息二十四小時期間,請在床上使用便盆或尿壺大小解,切不可下床增加出血機會。
4. 檢查部位若有濕熱感覺,家屬應立即查看有無滲血現象,或腳部有冰冷麻木感,並通知醫護人員處理。
5. 加做血管檢塞術之患者,在栓塞以後二至三天內會有輕微腹痛及病變區之灼熱感,而在七至十天內會有輕度發燒的現象。
6. 檢查二十四小時以後,即可把腹股溝之紗布及固定用膠布,以水沾濕後輕輕撕去。
7. 發生任何不適,均可請教醫護人員。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