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談血精症-陳卷書醫師

引用 (24)
更新日期 2023/7/27 11:36:40
點閱 13746

臺中榮總泌尿科陳卷書醫師
談血精症

血精症的定義就是在精液中混雜有患者(精路)的血液或血塊,但是這一定要與假性血精症作區別,所謂假性血精症是源自於血尿或性伴侶生殖道的血液混入患者的精液,讓精液看起來與血精無法分別,所以臨床醫師遇到血精患者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排除假性血精症。
血精症好發的年齡在40歲左右,且發生此症狀常令患者相當惶恐不安,大部份血精症發作時為無痛性的且絕大部份是一種良性疾病。血精症常見的原因為:
1.       尿路或生殖道感染(包含性傳染病等)。
2.       創傷(包含醫源性外傷、如經直腸攝護腺切片等)。
3.       攝護腺疾病(如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等)。
4.       睪丸或副睪丸炎。
5.       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礙疾病或嚴重高血壓等)。
6.       儲精囊或射精管疾病(如感染、囊腫或結石等)。
7.       經詳細檢查仍原因不明(比例高達60%以上)。
大部份患者臨床上最擔心的問題是「是否血精=癌症??」,根據Aslam醫師於2009年發表於Nature Reviews Urology回顧型的文章,血精症的患者被診斷有癌症的平均機率是3.6%(0.9-13.1%),其中80%是攝護腺癌,絕大部份被診斷有癌症的病患為40歲以上。另外,文章中提到,Hau醫師等人的報告是顯示有血精的人發生攝護腺癌的機率是沒有血精的人的2倍。故臨床上對此類血精病人來到門診(擔心有癌症的風險)首先就是作攝護腺癌篩檢【包括肛門攝護腺指診及抽血檢驗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以排除最主要的癌症風險。
以下來談淡血精病患的門診評估流程:首先病史詢問、身體理學檢查及尿液常規檢查不可少,因為可以先排除創傷,尿路感染症或特殊相關之全身性疾病(如凝血疾病或嚴重高血壓等),對於病人要詢問性接觸史(尤其是40歲以下病人),若有懷疑可以作性傳染病相關之檢查,之後抽血檢查PSA也是必要(尤其是40歲以上病人),對於攝護腺液及精液的鏡檢(必要時要作細菌培養)亦是須要之項目,若一切檢查仍呈現陰性反應,隨後可考慮作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及膀胱尿道鏡檢查以排除攝護腺、儲精囊及尿道膀胱之異常或結石,如果一切仍是正常,核磁共振或儲精囊鏡檢查(尤其針對反覆性血精病患)是一個選項。
針對本院儲精囊鏡檢查的病人中約有2成的病人發現精路或儲精囊中有結石,經過內視鏡清除結石,大部份血精不再發生,而其餘的病人經過儲精囊鏡檢查後,也有大約8成的病人不再血精。
再者來說明治療血精,經過了上述評估流程,若找到了原因,對症下藥是必要的,尤其是感染症,必須投予對抗該菌種之抗生素且足夠的用藥時間才能根治,但並非所有感染症都能將細菌培養出來,所以臨床上可使用經驗性抗生素(例如Ciprofloxacin)至少2週,對於此類血精病患,效果不錯。至於反覆性或頑固性血精患者,儲精囊鏡檢查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其兼具診斷與治療的功效,唯一要注意的是檢查後可能的併發症(如急性副睪丸炎)。
對於此類血精病患到泌尿科就診時,臨床醫師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衛教」,讓病人了解血精的原由,使他們不再認為「血精=癌症」,消除病患的恐慌與憂慮,接下來的門診評估與治療才能順利。不論後續是否復發與否,保持門診追蹤是我們的建議。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