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 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Infertility
:::快捷選單
icon網路掛號 icon看診進度 icon即時動態 衛教專區 icon服務諮詢 icon交通指南 icon健康檢查 icon常見問答 該看哪一科
:::人工生殖中心 > 衛教專區 > 生殖醫學小百科 > 不孕症 > 精蟲注入術

精蟲注入術

引用 (5)
更新日期 2023/11/1 12:35:05
點閱 1913

協助受孕技術之新發展 ----

簡介精卵顯微操作兼談其治療之適應症及注意事項

臺中榮總 婦產部 陳明哲醫師

        近年來在協助受孕技術上有許多新的進展,舉凡誘導排卵藥劑製備(應用生物科技合成)及投予療程之改善、未成熟卵子之體外培育技術、應用體細胞培育胚胎之細胞共同培養技術等等。然而最明顯之進步乃在應用精卵顯微操作技術協助受精子,尤其是對男性不孕患者施行之 ICSI(卵子胞漿內精蟲注入術)治療。

        所謂顯微操作乃是以 "顯微操作儀" 對精子、卵子乃至於胚胎進行顯微手術以達到協助精卵受精(此亦稱為協助受精或顯微受精技術)、協助胚胎著床、協助遺傳診斷及其它特殊之顯微治療之目地。顯微操作技術包括各種協助受精技術、協助孵化技術、胚胎切片技術、胞漿或胞核傳輸技術乃至於生物選殖(Cloning)技術等。

        協助受精技術之發展起始於1986年,剛開始有許多學者發展出各式之透明帶(卵殼)鑽孔術,冀其能協助不易受精之精子穿過卵殼而完成其與卵子結合之使命。此方法雖有1988年之成功案例,但其對真正嚴重之精蟲功能障礙者仍無法治療。在1988年新加坡國大之Ng教授發表全球首例之透明帶下精蟲注入術( SUZI )成功懷孕,然此方法之卵子受精率仍偏低且易有多重受精情形。直至1992年比利時之Dr Palermo成功完成首例之卵子胞漿內精蟲注入術( ICSI ) 治療,男性不孕之治療從此邁入一新的里程。

        卵子胞漿內精蟲注入術究竟在臨床上有何應用價值?雖然早期 ICSI 之發展乃是針對無法在體外進行受精之排精精蟲,其後之研究發現從副睪丸中抽吸出之精蟲,乃至從睪丸切片中粹曲出之精蟲,均可以此方法得到相當好之成功懷孕率。甚至當找不到精蟲時仍可以使用其前身之精子細胞(Spermatid)進行胞漿內注入之強迫受精手術,亦有一些成功案例之報導。目前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都已大量應用此一技術在治療男性不孕之患者。其它如對化療後精蟲之協助受精,在免疫機能障礙造成之不孕,ICSI亦能幫助完成受精。此外利用自然排卵週期進行之體外受精,未熟卵在體外培育成熟後之受精,冷凍卵子之受精,進行著床前診斷之卵子之受精,甚至使用傳統體外受精方式失敗時之隔日,亦可用 ICSI 來補救以完成體外受精之步驟。

        截至目前,數以千計、原不可能之 ICSI 寶寶已因此一科技而降臨到這世界。統計發現,眾所擔憂之胎兒畸形機率並未因此一顯微手術而增加(相較於傳統試管嬰兒或自然受孕),似乎可以放心,然而仔細研究亦發現此些子代寶寶有稍高之機率遺傳到父母代之染色體異常,並且稍增加新形成性染色體異常之機率,這些寶寶將來他們之受孕生育能力仍是疑而未解。此一最新科技之臨床應用仍需非常謹慎為之。

(附記:本院首例 ICSI 寶寶已於86年12月平安誕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