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醫學部 > 衛教專區 > 衛教資訊 > 中藥醫療觀點

中醫學對免疫力的觀點與調理

引用 (28)
更新日期 2023/6/14 15:04:59
點閱 28114

中醫學對免疫力的觀點與調理

 

文:蔡嘉一 醫師


 

一、中醫學對免疫力的觀點: 
中醫學「免疫」一詞,最早見於《免疫類方》,意思是「免除疫病的危害」。"疫"是古人對傳染性疾病的稱謂。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經典《內經》就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觀點,認為疾病是人體正氣與病邪互相抗爭的過程,同樣的現象,只是使用了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比如說:邪氣(病邪)是人體內外環境多種致病因子的總稱。而正氣(真氣)則是人體正常的免疫機能與抗病機能的總括。當邪氣實(致病因子活躍),宿主容易受到病原的侵犯而生 
病;當正氣虛(免疫機能缺陷),人體就可能出現異常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或表現出對病原侵襲缺乏有效的防禦力和抵抗力的現象(如容易感冒)。致病因子和人體免疫系統相互間的消長,決定疾病是否發生以及疾病的預後。

二、中西醫學在免疫上的相似點: 
1.免疫學與中醫學的整體觀: 
免疫學和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在結構、生理、病理等諸多方面,彼此間既獨立存在又彼此聯繫,具有嚴密的整體性。尤其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繫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完成生理活動。人體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生存,即天、地、人合一。 
2.免疫學與中醫學的平衡觀: 
兩者都認為人體各種生理功能與免疫活動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某一方面過強偏弱對機體都不利,特別強調平衡。中醫學在陰陽的劃分上,凡組織結構和氣血精液等物質均屬陰;這些物質發揮的作用則屬陽。各種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新陳代謝,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陽)。陰陽應處於動態平衡,故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說。 
3.免疫學與中醫學的防病觀: 
在治病上兩者都把預防放在首位,從根本上阻止疾病的發生。臨床上免疫學預防(如接種疫苗)也排在首位,其次才是免疫學診斷和免疫學治療。中醫學強調「上工治未病」,特別重視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也就是現代醫學普遍認同的「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希望培養正氣使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境界,並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病總則。

三、如何了解自己的免疫力是強是弱? 
可以用一個簡單方法來評估,感冒的頻率及感染後症狀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的長短是最容易評估的方法,此外,若是以下症狀常出現有可能是免疫力較差: 
●口腔、口角容易破、尿道發炎或不易治癒,倦怠、疲勞、體力變差、食慾差。 
●不明原因的腰酸背痛、晨間僵硬、大量掉髮或肌肉無力。

四、免疫力到底是愈強愈好, 還是愈弱愈好? 
事實上免疫力應該要「剛好」才是最好的,因為免疫力太弱的人,容易經常感冒或是容易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力過強的人,也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等;過敏疾病則是另一類免疫過度敏感的反應,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腸胃道過敏等。

五、如何以中藥正確調理免疫力: 
中醫治療疾病,不外乎「扶正」與「袪邪」兩大原則。免疫機能不足者,在治療上以扶正為主;致病因子旺盛者,則以袪邪為先。扶正是以強化個體的免疫功能以增強其抵抗力(盾牌)為目的,袪邪則有排除破壞免疫平衡一切外在因素(刀劍)的作用。此外必須對「證」下藥,注意時機,並以體質特性選擇適合的免疫調理藥,以促使病理性免疫反應向生理性免疫反應轉化,是治療免疫性疾病的原則。以流感病毒感染為例,如果想要以中藥調理免疫力,可能因體質與免疫能力,以及時機不同而有不同的考量。對於已發生流感病毒感染的民眾,若體內病毒已誘發過度強烈的病理性免疫反應,可適度給予清熱解毒 
類中藥,以抑制病毒的滋生及抑制體內過度的免疫反應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對於尚未感染,而且確屬正氣虛的民眾,若因畏懼抵抗力虛弱,易招感染,可以考慮服用扶正中藥來適度增強免疫力。然而若已不慎感染流感病毒,則應立即停用扶正中藥,而改以祛邪中藥才好。以上調整免疫的中藥處方,必須經由專業中醫師開立,以免「過猶不及」,造成免疫反應過度增強的問題,惡化病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