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醫學部 > 衛教專區 > 衛教資訊 > 心血管疾病 

心律不整的中醫診治

引用 (33)
更新日期 2023/6/14 14:48:06
點閱 33729

心律不整的中醫診治

文:蔡嘉一醫師


一、前言:

隨著時代的推展,國人的生活步調以及飲食型態早已產生明顯的變化,疾病譜以及死因也產生相應的變化,心臟血管疾病早已穩居台灣地區居民十大死因的前3名,而心律不整就是心臟血管疾病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族群。一般民眾經常會對「心律不整」以及「心悸」產生混淆,其實「心悸」是一種感覺--指的是「不正常的感覺到心臟的跳動」,也是一種症狀,因為正常人通常不會特別感覺到心臟的跳動。而「心律不整」則是一種疾病。「心律不整」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心悸」,當心臟跳動過慢、過速或不規則時,都可能引起心悸的感覺。引起心悸的原因非常多,可以由單純的精神緊張而引起,也可能是嚴重的心臟病的前兆,所以不應等閒視之,而應到醫院積極尋求專業醫師近一步的診察與治療。
 

二、心律不整之現代醫學觀點:

心臟是經由維持血流循環,使全身細胞得到充分氧氣供應的馬達,而使心臟肌肉保持有效率的收縮必須依靠「心臟電路」規律性的刺激以及傳導。「心臟電路」的正常起始點是位於右心房的竇房結,當「心臟電路」系統故障時,就會使心跳的速度或節律發生改變,而引起心律不整。當發生心律不整時,病患可能會有心悸,或頭痛、昏厥、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的心律不整可以使得心臟無法有效供給血液輸出,因而威脅到人體的生命。心律不整的原因包括心房纖維顫動、心房撲動、心房跳動過速、心室纖維顫動等。可以用來治療的藥劑包括鈣離子通道阻斷劑、β-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和毛地黃等;而侵入性的治療則包括:以電燒破壞引起心律不整不正常傳導路徑的「經導管燒灼術」、植入心律轉換與纖維去顫器(ICD),甚或是將不正常的電流傳導路徑切除的心臟外科手術。

 

三、心律不整之中醫觀點:

心律不整多屬中醫範疇中的「心悸」一病,為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多呈反復發作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而發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中醫傳統典籍的《內經》中有驚、惕、驚駭、驚惑、驚躁等名稱,《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中稱“驚悸”、“心動悸”、“心中悸”、“心下悸”。

在病性方面,若為心臟神經官能症合併心悸,多為肝氣鬱滯所引起;若為二尖瓣脫垂合併心悸,多為心氣陰兩虛所引起;多為若為冠心病合併心悸,多為氣虛血瘀或痰瘀交阻;若為風濕性心臟病引起心悸,多為心脈閉阻為主;若為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心悸,多為毒邪外侵,內舍於心所引發。在治療原則上,若屬虛證,應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為治療主軸,加上養心安神之劑,若為實證,則以祛痰、化飲、清火、行瘀為主,並酌添重鎮安神之品。

 

四、治療實例介紹:

最近求診的患者中,有一位50幾歲的男性會計人員,他曾於95年11月12日在中部某醫院做過24小時心電圖檢查,發現有心臟傳導神經「右側支傳導不完全阻滯」。主訴突發性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已1年多,每次在上午或是在緊張時最容易發作,也曾在休息時發生似乎要氣喘發作的感覺,每次發作持續約1-2小時,發作隔天夜晚也會心悸而睡不著覺。雖曾服用西藥治療,但感覺效果未達理想,且服藥後有全身無力、盜汗等不適症狀出現。由於這些症狀非常困擾他,所以也曾考慮購置電磁毯等民間療法,並認真考慮接受「心導管心律不整電燒灼術」。經介紹來本院中醫科尋求正統中醫治療,經過辨證論治,發現是屬於心氣陰虛、肝氣鬱結的合併證型。於是以生脈散合併加味逍遙散加減治療,結果患者心悸、胸悶、呼吸困難的症狀大減,在中醫科持續服用中藥治療三個月後,心悸未再復發,生活品質良好,整個身體的循環狀態也有很大的進步。

 

五、心律不整患者如何在生活中保養:

心律不整患者平時生活中的保養除了進食不宜過餓、過飽,避免攝取具刺激性飲食,例如烤、炸、辣食物,咖啡、可樂及含酒精性飲料等,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另外可以考慮培養休閒怡情的個人興趣,如唱歌、彈奏樂器、繪畫、攝影、下棋等活動,在運動方面,應進行有氧、非競賽性的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騎腳踏車、游泳等。

此外,可以借助中醫藥來調整體質並改善身體的血液循環,如保養飲品「舒心茶」,就是取丹參、柴胡、草決明各三錢,用一千五百西西的水煮滾十五分鐘而成,是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日預防兼保養的良策。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