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醫學部 > 衛教專區 > 衛教資訊 > 神經系統疾病

眩暈的原因與中醫治療

引用 (29)
更新日期 2022/8/16 9:24:17
點閱 25884

眩暈的原因與中醫治療

 

文:林政憲 醫師


 

眩暈是一種包含「動感」的頭暈。因為病人在眩暈發作的當下,不僅是頭暈而已,還會有天旋地轉、左右浮動的感覺。但是,眩暈是一種症狀,並不是一種疾病;就像是咳嗽、頭疼、肚子痛都不是疾病一樣,都是某種疾病引發出來的症狀。重要的是,眩暈的背後一定潛藏著某種疾病。隨著台灣逐漸邁入中高齡結構為主的社會,國民平均壽命延長,健保制度的實施,使得有眩暈問題的病患越來越多。對任何年齡層的患者來說,突然發生天旋地轉的眩暈症,都會是一項很可怕的經驗。尤其對老年人而言,會令他們自覺到:是不是中風了!眩暈引起的心理、生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患者往往會焦急地在內科、耳鼻喉科、神經內外科之間,來往奔波。 
產生眩暈症狀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所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從基本的發病原因來切入,原本生理狀態下,人體的平衡,主要是靠視覺、本體位覺和內耳前庭等三個感覺系統來維持;此外,腦幹的前庭神經核周圍有管嘔吐、胃腸蠕動、流汗和呼吸等機能的神經中樞或神經核,而它們之間是有連繫的,所以在眩暈發作時常伴有這些症狀。當這些感覺系統或中樞整合的神經核發生病變,就會產生眩暈的狀況。臨床上對於眩暈的病人,詢問病史是最重要的,包括頭昏的性質、嚴重度、持續時間、發作頻率和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如聽力損失、耳鳴、噁心、嘔吐等。根據相關的症狀,眩暈症可以分為兩大類:末梢或內耳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這兩類病患,在治療和預後均有很大差異,故鑑別診斷很重要。眩暈如果伴有耳聾或耳鳴等症狀,則較可能是內耳性眩暈;如果伴有其他中樞神經症狀,則是中樞性眩暈。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眩暈的病位在頭竅,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偏盛偏衰有密切關係,故傳統中醫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等說法。其病性有虛實之分,臨床上老年病患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髓海空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因痰濁壅遏,或肝陽化火,上蒙頭竅所引起的眩暈則屬於實證。當然,兩者兼夾的本虛標實亦所在多有,應該請教臨床中醫師協助診療。從辨證上來區分,大致可以區分為四種:

1. 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遇煩勞或惱怒加重,面時潮紅,煩燥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脈弦數或弦細數。方藥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2. 氣血虧虛: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白髮色不澤,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淡,脈細弱。方藥用歸脾湯加減。

3. 腎精不足:眩暈而見精神萎靡,失眠,多夢,腰膝痠軟,遺精耳鳴,脈細。方藥用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

4. 痰濁中阻:眩暈而見頭重如裹,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緩。方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預防眩暈發病,首先要有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平時適度的養生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氣功等,並且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極。在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以及過食膏梁厚味等傷脾之品,或過鹹傷腎之品,並且戒除菸酒。在體力方面,要勞逸適度,工作與休閒並重,避免體力和腦力過度勞累。此外,也要避免突然強力的主動或被動的頭部運動,減少眩暈的發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