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便祕

引用 (10)
更新日期 2022/12/6 14:08:57
點閱 1403
便秘(Constipation)
因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每星期至少解便3次,所以為方便起見,有人認為若每週少於3次排便,就同稱為便秘。
便秘是一種症狀,而非一種疾病,它可能是功能性的 (如激躁性腸症候群)。也可因器質性病變而引起 (如大腸癌造成阻塞)。其可能因素包括:
  • 藥物:如 calcium blockers、opiates、anticholinergics、iron supplements、barium sulfate等。
  • 飲食狀況:食物中的「不可吸收性渣質」(如纖維或一些複合性醣類)含量太少。
  • 系統性疾病:如 diabetes mellitus、hypothyroidism、systemic sclerosis、myotonic dystrophy等
  • 缺少運動,降低腸胃蠕動。
  • prolonged immIobilization。 
  • 大腸阻塞:如大腸癌。
  • 排便時會痛的情況:如 anal fissures、thrombosed extrnal hemorrhoids等。
★診斷
  • 病史
    由於每個人對便秘的標準可能差異很大,所以醫師最重要的是詢問病史以判斷病人是否真的符合便祕的標準。包括大便次數、頻度、硬度、是急性 (較偏向器質性障礙)或慢性,有無合併其它徵候(如口腹痛、體重減輕或便血等)。如為長期性,伴有腹部絞痛而無便血,則較像機能性障礙。病人使用藥物的情形,也是很重要的病史(如使用抗膽鹼劑,或鴉片衍生劑)。病人是否常用瀉劑或灌腸,病人過去是否接受過腹部開刀或痔瘡手術,也要注意。
  • 理學檢查
    可以幫助找出全身性疾病,腹部檢查要注意有無任何腫塊,器官腫大,或者腹部壓痛,同時可以感受腹肌的緊張度,用肉眼觀察就可以發現會陰或肛門處有無痔裂或痔瘡。要進行肛診以尋找有無腫塊存在.同時取得糞便檢體以試驗潛血反應,另外可得知肛門括約肌的緊張度,大便的外表對診斷是有幫忙的 (如病人有直腸癌時大便是漸漸變窄而且帶有血便)。
  • 診斷性檢查
    除了基本的血液檢查,糞便檢查外,至少還包括:
    • 乙狀結腸鏡檢查,必要時加做生檢。
    • 灌腸鎮劑攝影,這種檢查也可發現大腸之外的外來壓迫。
★治療原則
若有特別的病因引起者就要針對其基本原因加以治療。對於一般便祕症狀的改善方法,包括:
  • 儘量勸導病人改變飲食習慣,增加含有較多「不可吸收性渣質」的食物。
  • 調節日常生活起居,降低括約肌緊張度,以改善功能性便秘。
  • 避免濫用瀉劑,以減少惡性循環。
  • 必要時適度給予瀉劑,減輕症狀,包括:大容積瀉劑 (如纖維素)為較合乎生埋學的瀉劑、藥用鹽類 (如鎂鹽)、潤滑劑 (如礦物油、甘油栓劑)、刺激劑 (如蓖麻油、bisacodyl)。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