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微創手術的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

引用 (5)
更新日期 2024/3/1 9:34:06
點閱 1004

 

台中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  黃曉峰

微創手術是醫學界近年來的主流發展之一,藉著科技的發展將體積越來越小的攝影鏡頭結合高解析度的影像技術,加上操控靈活的特殊器械,讓醫師原本熟練的手術技術能夠藉著更小的切口就完成手術,因而減少病人因為接受手術而承受的傷害。

現在的社會觀念進步,病人在醫院中接受什麼樣的醫療處置已經不是醫師單方面決定就可以,不論是從法律或是醫學倫理的角度來看,醫病雙方都在「醫療決策」上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病人對於醫療上的決策表達「同意」,有三個前提,缺一不可。微創手術前的醫病討論也不例外。

首先,就是「獲得告知」。病人要從醫師的說明中知道「現在是什麼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如果要開刀,要用什麼方法,同樣的,其優缺點各是什麼。而且,不只是醫生要儘可能清楚地「說明」,病人也要儘可能去「聽懂」醫生說明的要點。以子宮肌瘤為例,既然肌瘤是很常見的病況、大部分是良性腫瘤,那麼目前所要用的醫療方式,是要用藥物控制肌瘤帶來的問題,還是要「去之而後快」地用手術方法解決?如果要手術,子宮要不要保留?可不可以保留?手術可以用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還是傳統的開腹手術?手術安排時間的急迫性?

這麼多選項中,醫師所建議採行的「最佳」或是「次好的」方式,儘管是「專業的建議」,每個人還是要自己想想:醫師的建議跟自己的想法(包括價值觀、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等)是否相符合;如果感到猶豫,醫師通常是歡迎能提出討論的。

第二個前提,是「有決定能力」。醫師與病人會談、告訴病人諸多選項以及其優缺點時,會觀察病人是否聽懂,這個通常可以由病人提出的發問來加以証實。如果病人因為病況、藥物作用、或是緊張擔憂等情緒而缺乏足夠的專注力,甚至憂鬱或幻覺,使得病人原有的決定能力受到影響,那麼,醫生就要尋求其他家屬的意見。從病人的角度來看,如果發現自己在與醫師討論的過程中無法專注,可以隨時打斷醫師的話,讓醫生知道為什麼無法跟上醫師的說明,才不會醫師解釋了半天,只有回答「喔,然後咧?」這樣平白失去清楚瞭解的機會。

第三個前提,病人是「自願的決定」。微創手術中常常有用一次就拋棄的材料,屬於自費項目,金額有大有小。醫師基於告知的義務,會事先告訴病人。醫師的用意,通常是希望病人能瞭解這樣的費用使用的目的,而且能夠有時間與醫療保險公司商討是否在保險理賠範圍,絕不是為了推銷或是抽傭。聽到這樣的說明,病人與家人不要覺得拒絕醫師不好意思。要知道,能夠開微創手術的醫師,本身對於傳統開腹的手術都是已經很熟練的,病人選擇切口的大小,主要就是為了病人在術後恢復期的生活品質。

如果在手術前的決策討論過程,醫師能讓病人清楚瞭解、且一直保持原有的決定能力、基於自願做成決定,一定是個充分討論的理性決定,即便術後恢復沒有期待中的全然順利,仍然會讓醫病保持良好的關係,一同作為抗病歷程的夥伴。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