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醫學部 > 衛教專區 > 衛教資訊 > 皮膚科疾病

中醫治療蕁麻疹

引用 (21)
更新日期 2023/6/14 14:58:19
點閱 35736

中醫治療蕁麻疹                     

文:王琦嫻醫師


  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疾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此病之記載,當時稱為「風疹」,取其像風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到了漢代則稱為「癮疹」,形容其快速消失隱藏。清代則將此病稱為「鬼飯疙瘩」、「風疹塊」。

 

發病原因

 蕁麻疹的發作來自皮膚的過敏反應,其常見的過敏原因有藥物(抗生素、阿斯匹靈等)、食物(海鮮、蛋、牛奶、色素、防腐劑、菇、筍等)、吸入花粉、接觸塵蹣、動物的毛以及物理因素(冷、熱、壓迫等)等等,而大多數的人則找不出過敏原因。在古書《諸病源侯論》中曾提到: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認為蕁麻疹的產生有兩個因素:一是人體保衛體表的正氣不足,再加上環境中的過敏因子,兩者兼具就會引發蕁麻疹。


臨床表現

    蕁麻疹的皮膚會出現一塊一塊突起的皮膚癢疹。這種類似蚊子叮咬,形態不一的疹子稱為膨疹,膨疹是因為皮膚內的血管擴張且通透性增加所造成的一种局限性水?反應。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蕁麻疹:一日之內數發,風團一般持續一至數小時後自行消退,通常不超過24小時,消退後不留痕跡。一般經數日或數星期即癒。

慢性蕁麻疹:風團反覆發作,往往持續3-6小時以上才消退,可遷延數月、數年之久。

大部分病人的症狀侷限在皮膚,但有少數病人會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腸胃道不適,甚至有極少數病人會產生呼吸道黏膜水腫而阻礙呼吸的危險現象需要特別注意。

 

治療

  中醫將蕁麻疹的治療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風寒證:風團色粉白或粉紅,遇冷或風吹則加劇,得熱則減輕,多冬春發病,治宜疏風散寒。方用桂枝湯或桂麻各半湯加減。

2.風熱證:風團色紅,遇熱則加劇,得冷則減輕,多夏秋發病,治宜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散加減。

3.腸胃實熱:風團出現時伴有腹痛、便秘、噁心、嘔吐等症狀,治宜疏風解表,通腑泄熱。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4.氣血兩虛:風團反覆發作,遷延數月或數年,勞累後易發,治宜調補氣血。方用八珍湯加減。

5.血熱:多見於皮膚劃痕證,一般身起風團較少,每到晚間皮膚先感灼熱刺癢,搔後隨手起紅紫條塊,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涼血消風散加減。

6.血瘀:風疹塊暗紅,常見於腰圍、表帶等壓迫處,治宜活血袪風。方用通經逐瘀湯加減。

 

結語

在治療上,如能找出明確之過敏原而避免之,是最有效的方法。但由於過敏原往往尋之不易,因此,除了針對發病的現況給予適當的治療之外,如何藉由調整體質使得體表的正氣充足,進而減低過敏現象的產生,應該是一個預防蕁麻疹再發的重要方向。 

回頂端